来源时间为:2021-04-21
烽堠密集、古堡相望
边墙蜿蜒、风景秀美……
是左云丰富边塞文化资源的真实写照
这里有一军堡
是明大边长城进入左云的第一个军堡
其依托独特地理位置
在久远绵长的岁月中
不断上演着多民族的碰撞与交融
孕育了独特文化
留下了历史印记
形成了别样风光
它就是位于
左云县东北部管家堡乡
保安堡村的保安堡
保安堡
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也是明塞外五堡之一。堡城与助马堡同筑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砖包于万历元年(1573),“城高三丈七尺,城周一里三分”,明时在此堡“驻守,分守边长十四里三分,边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今城堡包砖及条石基础早已被拆毁,只有夯土城墙和墩台遗址残存。
来到保安堡
记者被这一古朴幽静的塞上村庄深深吸引,只见堡城四面土夯墙的轮廓已然模糊,堡里堡外都有居民住户,堡墙多处坍塌,北墙只剩下西段一截,东墙和南墙基本消失不见,唯有西墙还能大体连缀成一面墙的模样。堡城附近即为长城,与气势宏伟的摩天岭长城不同,此处长城筑于平野之中,大体呈南北走向,虽有圮残,但威严尚存。此处隘口即古之白羊口,明改保安口,今天依然是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附近还有一座突兀在田野中的巨大带圆形围墙的墩台,很是雄伟壮观。
据介绍
保安堡设立原因具有重要军事意义。有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三年七月,草原俺答部落进犯大同,时任大同巡抚的詹荣与总兵周尚文并肩拒敌,于黑山之战中击溃俺答部。战后,考虑到大同外围无险可守,他们联名上奏,请朝廷划拨军费修筑长城边墙、军堡等防御体系,其中就包括保安堡。以长城为界,长城外侧曾有“酋首黄鹅儿、卜着素孙倘不浪等部落驻牧”,因为这里“地势平衍,与破、灭二堡相为唇齿”,如果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保安”也有着“保国安民”的初衷。
保安堡所在地自古为少数民族与汉人交易的重要市场,在春秋、战国、汉、唐、辽皆有因循,后来随着明保安堡的兴建以及隆庆和议的达成,这里少了金戈铁马,多了互市吆喝,明廷逐渐开设了新平、宏赐、守口、助马、保安等10处马市。后因与助马马市相距较近以及边内外民众的强烈要求,保安堡改为民市,又因其位于定左古道和云中古道上,民市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来此交易,因此,明政府开放民间贸易禁令,其发展规模和意义远远超过了官市。
除了长城古堡与经济往来,这里还有多处历史遗迹。如堡中有一座地藏禅院即南禅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院内有明代至今重修南禅寺碑刻数块,见证了其悠久历史;村广场边有一座明清时期遗留的乐楼,里墙绘有壁画,内容为人物山水,上有纪年题记,画面线条灵动,书法俊逸闲雅;乐楼东侧有一井,不见井栏,只留石砌井台,即为“马眼泉”古井;村南有一座八角三层实心砖塔,须弥基座束腰部分有砖雕纹饰,塔身出檐皆仿木椽,颇具古朴风韵。
回首整个古堡,无论是曾经的剑拔弩张与互市贸易,还是今日的人文古迹与边塞风情,都是这片土地对历史的最好诠释,这里包含着追求和平安宁的朴素愿望,演绎着开放包容的互市繁华,蕴藏着历代人民的勤劳智慧……
今日古堡虽已不复昨日功用,但仍满载历史年轮,用最古老质朴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绵长,展现着边塞雄风,让人们在领略沧桑之感与人文底蕴的同时,又添了一处闲适幽静的心灵之所。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陈杰
原标题:《左云保安堡:一处闲适幽静的心灵之所》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