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细雨如烟。
初冬时节,苗岭山区常见的细雨,阴冷绵密,笼罩着台江这座贵州黔东南小城。
天未放亮,位于城郊山下的台江县民族中学,几十间教室已是灯火通明,3000多名学生鱼贯而入。不一会儿,琅琅书声此起彼伏,偌大校园几无行人。
已过花甲的校长陈立群,西装领带,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校园,沿着各班教室,一路巡视,从一楼到五楼;晚自修时间,他会再次出现,把所有亮灯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重走一遍。
2016年8月,从浙江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继而被邀请到台江民中做校长,这是陈立群每天必做的“功课”。
两年多时间悄悄滑过,台江民中也在悄然蜕变,让人刮目相看。
此前,台江百姓对当地教育信心不足,全县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高中的只有10多名。这两年,民中招生录取分数线提高了近200分。考上本科的学生,从全州垫底冲到了全州最前列。
更让人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校园一扫怠惰慵懒之气,处处有一种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当地老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又回来了:2018年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
就在前不久,贵州省教育厅以陈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为的是更好发挥名校长在教育脱贫、学校管理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一个更好适应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校长培养机制。
大山召唤,花甲之年再出发
土生土长在浙江的陈立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千里之外黔东南这片陌生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从浙江桐庐毕浦中学,到窄溪中学,再到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朝晖中学、长河高中,最后到浙江著名的学军中学,30多年校长生涯,陈立群都是在浙江书写的。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不同的起点,他的管理均能从量变到质变,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本普通后进的学校带到当地拔尖的水平。2001年,他在浙江首开“宏志班”,以“回原籍高考”的大胆创举践行教育公平理念,更以“宏志精神”的兴起、发展和迁移的实践研究,举起“精神教育”大旗。
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陈立群在一次给学员讲课时,回顾了自己创办“宏志班”的心路历程,这让台下认真听讲的贵州凯里一中校长汪海清喜出望外。身为贵州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汪海清坚信,陈立群的教育追求和丰富的治校实践,对贵州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提振教育质量的对症良药。
2016年4月,在汪海清的盛情邀请下,陈立群第一次来到贵州,给凯里一中教师作了一场题为“教育的智慧与境界”的讲座。陈立群的讲座让全校教师耳目一新,“既站得高,又能落地”,教师们听罢都感到不过瘾,纷纷请汪校长继续邀请陈立群再来贵州开讲座。这一讲,便一发不可收,从州上讲到各县市。如今,陈立群义务作报告开讲座已遍及全州16个县市。
恰在这一年,作为台江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正处在校长空缺、发展艰难的十字路口。当地干部、教师听完陈立群报告,竟然突发奇想:眼前这位不就是他们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校长吗?
陈立群作完报告前脚刚回杭州,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与台江县领导就找到了家里,力邀他出山。
台江是中央组织部和杭州市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016年财政收入2.7亿元,财政支出却有15亿元,主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台江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誉,全县绝大多数人口是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台江民中3000多名学生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1300多人,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省打工。
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教育情怀,陈立群感觉,这或许是自己退休后能够发挥余热的一片土地。他把已经开出百万年薪的民办学校聘书轻轻放到一旁,来到了贵州台江。
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
陈立群说,看到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苗族孩子,自己的脚步再也无法挪开。他发誓要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拥抱希望。
刚柔并济,改革决心坚如磐石
带着责任和情怀的支教,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
2016年8月,陈立群一身西服,打着领带,背着双肩包,像一个潇洒的骑士“空降”台江民中。全校师生都被这位身形潇洒仪表不俗的校长“帅”到了。
但刚在学校转了一圈,陈立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哪像学校的样子啊?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乎想象,放学后便三五成群走出学校,或聚餐,或买香烟,或玩游戏。晚自习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分不清是聊天还是讨论问题。
走进学校食堂,刚端出来的菜盆边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苍蝇。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一到用餐时间,学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
学生宿舍条件也很糟糕,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房间,除了床,几乎没有什么配套用具,卫生间气味扑鼻……
“原以为这里的管理和理念差,没想到硬件条件也不好。”刚到台江民中,陈立群面对的便是险滩硬茬。
不破,不立。很快,台江民中师生就被眼前这位说起话来温和友善的校长铁腕治校的魄力惊到了。
陈立群决定从治乱抓起。首先在全校启动“安静学习月”。在全校大会上给师生讲“每临大事须静气”的道理;召开班主任会,提出晚自习不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必须进行检查评比。他自己则每天早中晚到教学楼挨个教室督察。
原先像一匹四处撒欢的野马驹,被新来的校长一扯缰绳,台江民中立马有了些章法。
第二个月,陈立群宣布全校进入“自主学习月”。他要求学生把上月月考成绩记好,为下月月考立目标,全力冲刺突破。对各班的综合达标成绩,进行全校统计评比。
陈立群坚持对学生动员,对班主任培训。“陈校长告诉方法,我们去实践,还真有效果。”杨玲是从台江民中考出去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全校3000多人,50多间教室,才两个月时间,一下变得静悄悄的,整齐有序。”杨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一下子看到了学校的希望。”
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远道而来的支教校长一点没有“客座”的意思,他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学校沉疴。
最让全校师生炸锅的,就是陈立群执意改变学校运行已久的“台江时间”。
过去民中教师上午9点签到,11点签退;下午3点签到,5点签退。陈立群坚持改为早8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上班。提交教代会讨论时,许多教师反对,不少中层领导也不爽,“睡午觉都不踏实”。陈立群一听火了:“想睡到自然醒,干脆别干了!”他严肃地说:“我宁肯不干这个校长,也不在这个问题上妥协!”
针对台江农村家庭大部分劳力输出、留守儿童多,学生课余时间散漫无序的现状,陈立群决定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每周除了周六晚上不统一上晚自习,其他时间晚上6:30—10:20均上晚自习。学生在校一律穿校服,手机上交学校保管,周末回家才发还。
来自学生的投诉,也从校长办公室门缝或者校长信箱不断塞进来。陈立群每封信都认真看,并把自己的答复写到下周一的国旗讲话里。周一一早,他就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开宗明义地讲:“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直接决定人生层次和成才高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就是给大家创造习惯养成、修炼身心的环境,只能严格,不能放松!”
为了保证学校刚性制度落地,陈立群将规范融入文化,关爱先于管理。
他首先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吃饭问题。学生食堂,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单独开设教工食堂。加强后勤管理,投入一定资金,提高伙食质量,严格卫生管理。
原本一拖再拖的学生宿舍建设,很快完工并赶在新学期开学前投入运行,学生搬进了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
学校生活设施的改善,为推进严格的管理创造了条件。
“做校长的,就要让大家看到,管好一所学校的决心坚如磐石、绝不动摇,这样才能顶住压力推进改革。”陈立群说。
陈立群像一块压舱石,稳稳站在师生利益和坚守的原则一边,硬是改变了原先习惯打“慢拍”的台江民中节奏。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质量的差距,是水平问题,更是态度和标准问题。”上任不久,陈立群便带着小板凳,推门听课。一堂高三语文课上,老师开场讲了10分钟,才发现自己讲错了。本来要给学生讲作文结尾,却讲成了开头。
下课后,陈立群立刻把这名教师叫到办公室,“你犯的错误实在太离谱了。要知道,这是高三课堂,学生马上要高考了,你却这样上课!”第二天,这名教师的语文课被人替下,学校就此不再聘用这名不称职的教师。
过了几天,陈立群又去听数学课。数学老师出身的他,才听几分钟,就坐不住了。下课一查备课本,果不其然,这是一堂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课。
陈立群生气地说:“我宁肯狠狠心让优秀教师多上几节课,也不能让你再误人子弟!”从此,这位教师再也没有上讲台。
一下子让学校两位教师“下课”,这件事迅速传开,震动了整个黔东南。
“我的支教总会结束,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计划包括3个工程:“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
“小荷工程”,针对走上工作岗位3年内的青年教师,主要培训课堂常规和教师基本功;“青蓝工程”,针对工作3到8年的教师,旨在提升其业务素质,使其站稳课堂,成为教学骨干;“名师工程”,针对工作8年以上的教师,旨在开阔视野,形成特色,树立风范。
陈立群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尽量给教师创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目前,学校已经送出6批教师,每批20名左右,到杭州各名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学习。他还不断争取让外面的优秀教师分批到学校支教,使本地教师在传帮带中迅速成长。
陈立群借力黔东南名校凯里一中的资源,将他们的教师请进来,与台江民中的教师一起同课异构:同样一门课,凯里一中的老师讲一节,本校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凯里一中每周派9名青年教师到校来讲课,覆盖学校九大学科,同时每个学科还派一名专门听课和点评的教师。两校教师同课异构的时间放在每周六下午,每周一个年级,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