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来自全社会的仪式感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考录取率也在不断上升,如今,8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校园,继续深造。
事关千家万户的高考,不单单是考生、家长的大事,为高考做好周全准备、保障高考顺利进行,也是关系全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举措。每年高考来临,想想社会各界能为高考做些什么,体会高考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正是高考应有的仪式感。
2003年4月6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街心公园内人头攒动,10多位教育工作者的咨询台前被学生与家长围得水泄不通,众多家长咨询如何给考生增加“心理营养”和“微笑”面对高考。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围绕高考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组织运作方式——全城静音已成惯例,交警永远严阵以待,公益团体摩拳擦掌,后勤部门兢兢业业。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考无法简单沿袭往年的经验和操作。
2020年7月3日,湖南长沙一处考点,医务人员在体温复核区模拟询问考生身体情况。
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好“疫情下的高考”这道新题,是个巨大挑战。可以说,今年高考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集体性活动,必须用最严格的措施加强考试防疫,才能确保考试正常进行,保障考生等人员的生命健康。
我们看到,各地均配备了超高规格的医疗防疫措施:救护车、医护人员、足够的防疫物资等。为了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北京市西城区在北京十五中举办校园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同样的演习在高考前遍布全国。
2020年7月4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一中学,考生在演练中进行指纹比对进入模拟考场。
疫情下的武汉高三复课后,吃饭成了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武汉第十四中学食堂师傅每天挑扁担给学生送餐,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每次每人跑4趟,一根扁担、两个箱子、过百斤的午餐,直接送到教室门口。师生们亲切称他们为“挑山工”。
疫情无法复课影响正常复习,老师们开始尝试做“主播”,App、会议群、云课堂、直播间,老师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在线教学。安徽泾县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名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权衡再三,摇身一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网红”。
2020年4月22日,武汉市汉阳区消防救援大队14名消防员来到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开展消杀作业,对该校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等区域进行了全面消杀。
对于今年的高考而言,不管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还是异于平常的延期一个月,考生心理都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全社会给予关爱,为高考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让他们以自信的心态,更加从容、主动地应对变化。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种关爱和呵护高考的举措渐次出台,各类为确保高考顺利进行的管理举措不断到位。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渴望知识的青年人满怀憧憬,走进考场,走进大学,又带着学习所得和满腔热情走向社会。
五、只为守护你的乘风破浪
有人说,高考十年寒窗,成败在此一举。有人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
的确,高考不过是几套试卷,几个分数,几多奋笔疾书。但高考也是承上启下的时刻,是上一段人生的结束,更是下一段乐章的序曲。
不少中国人经受过高考的洗礼,养成了勤学、敏思、坚韧、自强等等特性。这些人才扬帆于高考,通过自己不断的拼搏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也正是由于高考,才出现一个飞速发展的中国。
辽宁省西部凌海市余积镇的小方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400户人家的小村庄。小方村青年姜登奎1994年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管理系,暑假回家探亲期间,他仍抓紧时间学习外语。
40多年前,黄大年以超出录取线80分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在一张写有毕业赠言的照片上,黄大年留下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豪迈宣言。多年后,被同行誉为“拼命黄郎”的他,成为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地层深处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没有开采技术,也就无法打开宝藏的大门。2009年,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黄大年毫不犹豫放弃了在英国取得的一切,回归祖国。带着从国外学到的最新知识,黄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便是攻克国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尤其是研制“航空重力梯度仪”。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可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察。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地层学大会上,南京大学沈树忠院士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他是全球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但他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谁曾想到,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他也是个零分落榜的高考生。转一年,他重整旗鼓,扬长避短,最终被浙江煤炭工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之一)地质专业录取。沈树忠的语文老师回忆:大家都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特别是沈树忠,总是怀揣着书本,连劳作之余休息空暇也不放松,一放下锄头就看书。从农村娃到高考落榜生,再到凭着不懈努力成为博士后,从普通地质技术员,成为全球二叠系研究的领路人,他的经历堪称“传奇”。
2014年6月5日,甘福保在展示他1977年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已经30岁的甘福保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当时的江西大学物理系录取。
在不同年代的接力中,理想从未褪色,美好总在发光。千万学子,将高考的拼搏精神代代传承,为祖国的发展不断贡献着力量,激励着每一朵后浪前行。
操场上的热血,跑道上的坚持,课堂上的古诗与方程式……学校的每个角落,都镌刻着奋斗的痕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回答1988》里有这样一句话: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
多少年后我们回忆这次高考:这一年或许有着不平凡的开局,让考生们措手不及,但是就算高考延期也阻隔不了我们与长大的相遇,这一年没有人沮丧,也没有人退却。
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做梦的能力,这种能力扩大他所发现的一切,用咿咿呀呀的喊声延长他欢乐的颤动。他(她)们漫长的求索之旅终究在这一天,带着十余年的景愿,带着家长老师的期盼,开启下一段征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你合上笔盖的一刹那,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
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找到能够终身奋斗的志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参考资料:
1.“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辞世:名片上只写着“化学系,教授”丨微信公众号剥洋葱,2019-08-02;
2.命运的转折:人民日报上的“恢复高考”丨微信公众号金台新声,2018-12-11;
3.高考制度恢复的内情丨中国档案报,高考制度恢复的内情;
4.恢复高考40年:那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丨微信公众号都市调频FM1022,2017-06-06;
5.1977年,邓小平如何决策恢复高考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2017-06-07;
6.高考恢复40年: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丨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04-23;
7.恢复高考40年:“那天起,我的人生才重新开始...…”丨微信公众号12355青年之声,2017-06-06。
本文来自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崔赫翾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