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武城县 > 正文

武城老街与孔子庙

2023/7/20 13:54:08 点击:

武城自古被誉为“弦歌古郡”,是因为论语中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缘故。地方志记载:武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齐、鲁、燕、赵交界处,因属赵国武备之城而得名,汉建置。武城古邑原在卫运河西十里处,因水灾,宋大观中移于卫运河东岸(今老城镇)。武城地方志记载:明代时,武城土城周四里许,城墙高三丈,厚一丈,护城河深一丈。门楼四座,各有匾额,东曰生光,西曰映碧,南曰舜阜,北曰拱极。县城东西两门相对,南北两门相对,中为十字街,立街之中四门可对望。街南为弦歌街,粮食市、果子市;街北为兴贤街,为棉花市;西为顺城街,有银钱粮食店铺若干。过十字街而东达于县衙前,县衙之东为义顺街,有鱼市、菜市、柴市、棉线市、绒花市,……自西门转南为德顺街,自南首转东为三皇庙街,再西为泮宫街,街北为城隍庙,北街为秀才营;农历二七为小集,四九为大集。运河西为河西街。运河漕运兴盛,码头繁忙,商贾云集,邑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诸多人文景观,庙宇寺观,文化古迹。

至解放前后,武城邑街道有大小北街、南街、三合街、东街、西街等,在三合街东端有一座古迹孔子庙,武城人习惯称作文庙。

明嘉靖《武城县志》记载:“文庙(原武城县城中孔子庙)正殿五间在明伦堂前,东西两庑在庙两翼。宋大观间(1107年)创立,元季毁于兵,我朝洪武初重建,永乐二年(1405年)知县奚英修治,之后圮颓於水。天顺间知县伍善因旧基增廓……”文庙位于城内东南隅,占地广阔。建制与曲阜孔庙大同小异。前有大苇池名泮池,中间有拱桥相通。红砖砌围墙,东西山门相对,南面影壁高数尺,沿池北行,登阶而上,有类似牌坊的建筑叫做棂星门,通行口有三个。入内为方形院落,青砖铺路,东西各一跨院。每院前后各有二室,均供奉先哲牌位。再前进,即过道大厦,中间厚木板屏风相隔,分为前后廊厦。如启开屏风则为敞厅,大祭时在这里奏乐。后边是大成门,门内有一广大方正庭院,中间青砖甬路铺至大成殿。青砖路两侧,分行种植有松柏树,参天合围有数十株,苍郁茂密,无风沙沙作声。东西长廊各数十间与大城门相接,北接大成殿,大成殿建筑高大雄伟,双层飞檐。凤脊突兀,正脊上有蹲兽、鸱吻、飞鸽相间排列,朱门雕户,黄绿琉璃瓦铺顶。殿内中央神龛宽大,彩绘木雕圣像(孔子)丈余,垂手危坐,栩栩如生。龛前木雕四大贤像,恭立相向。龛左右依壁相对而立,为七十二哲彩绘泥塑像,庄严肃穆。门楣直立上有匾额,殿内横匾数方。清乾隆《武城县志》记载:文庙在县治东。旧志宋大观间创,元毁于兵,明初重建以后增修,俱各有记见艺文。大成殿正中五间,宋徽宗政和四年御书大成殿额须孔子庙,此殿名所始祀,至圣孔子旁列四配暨十哲各有塑像。……先贤有子共为十二哲。东西庑各十三间祀先贤东三十九位,西三十八位,先儒东二十三位,西二十三位。

武城历来崇拜孔子,推崇儒学文化、兴办庙学,努力提倡境内有弦歌之声,孔子庙为武城境内最大的庙学之一。在民国十一年(1930年),城内第一小学与第二小学合并为第一高级小学,籍用孔子庙作为校址。分初、高两部,学生300多人。并拆除文庙围墙,填平苇池为操场,松柏树刨掉制成了桌椅床铺。两廊改为教室、寝室、自习室、教师办公室及宿舍。唯有大成殿及孔子等先贤塑像丝毫未动,原文庙面目皆非。文庙的大成殿及孔子等先贤塑像至抗战胜利后仍然存在。据本县老党员干部原县公安局长范景池、原县检察长李茂林等人回忆,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城,推行奴化教育,县城内设3处日伪小学,文庙为其中一处。在我党的领导下,文庙学校教师秘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抗日,为革命输送人才。

1945年6月,武城一带的八路军冀南军区十九团和武城县大队打跑了驻守武城县城的日军,武城解放了。那时,八路军进城后,我军政人员开会学习找不到大房间,武城县人民政府为了解放事业和办教育的需要,把五间大成殿内的孔子等先贤塑像全部搬出,空间较大的大成殿变成为大礼堂会(大堂)。大礼堂西端设有讲台,台上放一单桌为讲桌,讲台下的地面上排列者一排排檩条,作为学员的凳子(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党政军300多名干部经常使用此大会堂场开会、学习,并聘请了多名语文、数学、历史、自然、地理、政治等学科教师讲课、办夜校。并在这里召开过多次全县干部会,提高了军政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如1947年武城动员组织党政干部南下时,就在这里,当时的县长李友彬开会动员,抽调南下干部,经过数月确定的南下干部,在此集合,由县公安局长王维带队出发南下。1948年,在此又建立了武城城关完小附设师范班,第一任长是刘钧,招收了一个师范校

年,师范与城关完小分班。1950开,定名“武城师范”。当年招收三年制初师班2个。次年又招收师训班2个,并招收4个初中班。至1957年,师范才迁出文庙至现武城一中校址。在此庙学,武城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武汉军区政委兼河南军区第二政委、中共中央第九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少将王新就是在此文庙的高级小学毕业;武城著名的抗战烈士戚烽也是在此高小毕业,可谓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武城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积极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县政府多次在文庙召开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当年12月就有445名参军入伍,在文庙集合后奔赴朝鲜战场。1951年全县数百人的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在文庙召开(附有照片)。后来的“三反五反”大会,公审公判大会等大的政治活动均在文庙操场进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文作者少年时期也曾在此文庙读书,多次参加在文庙大成殿召开庆国庆大会、欢度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等活动。

纵观历史,武城文庙不仅是崇拜孔子,兴办庙学,传播儒学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也为武城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后因文庙年久颓坏,于1969年拆除。1973年,卫运河河道拓宽,大堤东移一公里,整个县城原址(包括文庙原址)变为运河河道,存在了800多年的文庙永远的消失了。虽然古迹文庙消失了,但它在武城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韩风声臧振民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庆云教育十年蝶变
战疫“大考”之下的牟平答卷
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最新图文
庆云教育十年蝶变
战疫“大考”之下的牟平答卷
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