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实现平稳过渡,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课改精神。以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以教育科研引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结构,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
二、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找准新高考、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在保障现行课程安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必要调整,保证课程教学、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平稳过渡。 (二)统筹安排。从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全面审视各科教学,突出学科育人价值,发挥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基于高中教育定位以及新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要求,对2017级学生的课程教学进行三年一贯整体设计,既关注共同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关注选择性课程的学习,确保学校课程安排、学生选课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和新高考的内在一致性。 (三)切实可行。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域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鼓励高中学校按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进行实践创新,特别是解决好课程内容调整、整合、学生选课以及教师、资源等要素的有效协调,保障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核心内容,采取立足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育、教学骨干课程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认真组织校本培训,请专家来校作课程改革专题报道,到课程改革先走一步的学校考察学习,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理论著作。
2、提倡“有意义”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化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既直观的过程。
3、不断完成学校课程结构,开发建设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拓展学习时空,加强学科间的拓展延伸与交叉融通,实现课程的校本统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4、做好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这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为宗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确保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四、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课改方案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现有条件,目前,学校计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17门课程(严格按课程计划实施);拓展型课程——学科类拓展共11门课程,本学期正在实施的有9门,活动类拓展7多门,兴趣讲座每学期10场,还有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另外,探究型课程若干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实现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表一: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
门类
高一
高二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物理
物理
物理
化学
化学
化学
生物
生物
生物
政治
政治
政治
历史
历史
历史
地理
地理
地理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音乐
音乐
音乐
美术
美术
美术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表二:课程设置及比例(见《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四、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本学年,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将围绕“课程改革是重心,教育科研抓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基础教育工作精神,本着“稳中求进、适度发展、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原则,推进“教育强县”发展工程;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统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结合我省实际,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实际进行安排,既要与新高考有机衔接,又要有利于平稳过渡。
1.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I、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由国家统一设置,学生必须全部修习,打好共同基础,促进全面发展。必修模块学习顺序可根据学校教学情况适当调整。选修Ⅰ课程由国家统一设置,学生必须从中选择相应模块修习,满足学生升学就业基本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Ⅱ课程由国家在必修与选修Ⅰ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和地方或学校开发的课程组成,学生按照需要修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特殊需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2.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课程,以及地方或学校开发的课程。 音乐、美术三个学年都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三个学年每周必须开设,应提供模块供学生选择。
3.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发展指导等地方课程。
4.高中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学时的学习并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修Ⅰ课程不少于42学分,选修Ⅱ课程(含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选修Ⅱ模块、专题教育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参加夏季高考的学生应修满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的必修和选修Ⅰ课程学分,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择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修满必修和选修I课程学分,还可选择其他学科感兴趣的模块进行修习;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可修满技术学科的必修和选修I课程学分。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实施。考察探究活动6学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为主,学生至少应完成2个课题或项目。社会服务活动5学分,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为主,三年不少于25个工作日。职业体验活动4学分,以军训、学生发展指导为主,其中军训1学分、学生发展指导4学分(含选修Ⅱ中的1学分)。党团教育活动1学分。利用课外时间安排活动原则上不超过综合实践活动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6.选修Ⅱ课程可以在各学期适当分散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高一年级开始安排。各学校要确保高二全学年和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2个学时的选修Ⅱ学习时间。要积极开设好校本课程且每周安排不少于1学时。选修Ⅱ课程(含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考核,由学校自主实施,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纳入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7.各学科必修模块为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范围。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选考科目的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和选修Ⅰ两部分。
8.按照科学安排各学科教学和学完即考的原则,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5个学科最早可在高一下学期末开始参加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等4个学科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时间不得早于高二上学期;技术类课程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时间不得早于高二下学期;体育、艺术等科目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时间按照相关文件执行。
执行情况
根据省、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各学科课程。每个学期都由学校统一拟定课程规划,形成课程方案,教师分工,学校的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各学科的开设保驾护航。学校也本着既要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科学的安排各学科课程。学校对课程的开设,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及时整改,确保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