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正文

凉山一贫困村5年走出了76名大学生

2023/8/11 20:26:23 点击:

人民网成都9月18日电9月17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塘泥湾村村委会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角是一群孩子,他们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驻村第一书记张大海和同事们正在辅导他们申请生源地贫困生助学贷款,嘱咐大学报到的注意事项。

张大海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盐源供电公司派驻到塘泥湾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的帮扶下,今年塘泥湾村有15名学生考上大学。5年来,塘泥湾村先后有76名孩子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校园。“只要一个家庭出了一名大学生,就基本解决返贫的问题了。”张大海欣慰地说。

用教育涵养脱贫“水源”

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张大海相信,让一个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走出贫困。自2016年1月张大海来到塘泥湾村驻村,他就坚信并一直践行了这一理念。在塘泥湾村,一个叫沙少兵的孩子,最让张大海牵挂。沙少兵的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张大海说,他曾经很“害怕”去沙少兵家,因为他“害怕”看见沙少兵的妈妈吃不饱肚子,“害怕”看见沙少兵又在树下蹭网上课……每一幕,都让张大海难以释怀。

高三的时候,沙少兵想帮妈妈减轻经济负担,萌生了退学回家种地的想法。张大海知道后,彻夜与他谈心,向他读书对就业和人生的重要性,讲同龄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这样的家庭,必须靠读书改变命运。”几经劝说,沙少兵决定努力冲刺高考。

然而,现实并不像电视剧那样圆满。沙少兵的高考成绩在专科线的最低分上,这让他不禁有些自卑。但张大海明白,哪怕微弱,这依旧是改变沙少兵人生道路的一束光。为了守护好这束光,张大海做了大量功课。他无数次地翻阅《招生考试报》、各个高校的官方网站,对比学校专业,测算录取概率,研究怎么最大化利用现有分数,填报最适合的志愿。最后,沙少兵被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专业录取。听到这个好消息,张大海和沙妈妈高兴得落下了眼泪。

秉承“扶贫先扶智”的精神,驻村期间,张大海跟踪记录村里每位适龄考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并积极联系对口帮扶塘泥湾村的四川工商学院、宜宾学院,邀请高校教师,和驻村帮扶队员一起,平日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高考后“手把手”辅导考生填报志愿。

高考结束,彝族小伙王补都为志愿填报发了愁,家里条件并不好的他找到了张大海。经过分析研究、政策咨询,张大海推荐王补都填报了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定生”。“三定生”(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安置)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委托该学院进行招生培养的重点项目,既可以免去学生3年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还发放额外的生活补助,毕业后经考核合格,直接派遣到定向单位就业,成为供电公司员工。9月中旬,王补都被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三定生”)成功录取。

回首在塘泥湾村的日子,张大海已经记不清自己进行了多少次走访谈心,为学生们组织了多少次补课,指导了多少次志愿填报,但他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个学生“走出大山”的一点一滴:苏江龙去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在专业选择上又和父亲产生了分歧,经过张大海的调解,复读之后,今年他顺利考上了新疆农业大学;董高佐次尔在志愿填报结束的关头依然摇摆不定,张大海“拍板”为他选择了四川工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最终超分数线1分“压线”被录取……“读书的孩子,是多么宝贵的资源。让孩子们走出去,就是让村子拥有更多可能性。”张大海说。

用产业牢固脱贫“根基”

今年,19岁的彝族女孩郭阿几是全村高考成绩最好的孩子。9月10日,她收到了川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在她初三时,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提出想让她“退学嫁人”,刺激得郭阿几一个星期没去上学。张大海深知,在塘泥湾村,要想孩子们安心学习,还必须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转变村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

塘泥湾村是典型的西部少数民族贫困村,地处高原,距盐源县城30公里,全村幅员面积33.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416户1457人。2015年贫困建卡户99户436人。村里有部分喀斯特地貌,耕地相对较多,但极度缺水,吃水难,农业用水更难,主产玉米、荞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传统农业为主。

水是解决村里产业发展的关键。

在多次走访调研各家情况以及全村土地、气候等条件后,张大海与村两委反复商议,咨询农业专家,最终制定了以种植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木发展方向。为此,张大海和团队积极争取资金,新建水窖335口,新增储水11000余方,解决1400余亩土地的生产灌溉,争取20口钢化水窖,解决全村生活用水问题,同时,他争取项目,促成塘泥湾村6组的通组公路修建。国家电网公司投资360万元,对村里电网进行了彻底的升级改造,保障村内生活和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在推广花椒种植的时候,张大海遇到了难题。苗子贵、技术难、村民不愿尝试……

一个个“硬骨头”摆在他面前。但是1988年出生的张大海有股子不服输的冲劲。

张大海首先找到了七队的村民杨永发。这位低保贫困户有60多亩地,年年种玉米,收入却极不理想。2016年,第一次听张大海谈种花椒时,杨永发表示反对。但张大海没有放弃,他想办法筹集购买花椒苗需要的费用,带老杨去参观花椒产业大村,听农技专家讲解种植方法以及利润,给老杨算经济账……张大海告诉老杨,“我可以保证技术全力支撑,还可以包销。不管我在哪里,你的花椒都尽最大努力给你卖。”老杨抽了一支烟,想了许久,说:“好,开干!”

在杨永发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种起了花椒。2016年,塘泥湾村新增花椒园2000亩。2019年,塘泥湾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对比2014年,实现增长239%,贫困户实现了稳定持续增收。2020年,塘泥湾的花椒树覆盖已超8000亩,苹果树超1000亩。

春耕夏耘,时节如流。张大海的脚步,遍布30多平方公里的塘泥湾村。村民反映的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张大海说他喜欢九月,因为九月是开学季,也是丰收季的开始。这个曾经从盐源走出去,用知识改变了命运的大学生,如今又回到盐源,在塘泥湾村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孩子们的人生梦,点亮乡亲们的美好生活。(黄梅、胡朝辉、高珩瑞)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闵行]闵行中学:专家引领明方向,技术支撑促高效
国防小镇:万花丛中一抹绿
广东仍有中学假期有偿补课怕被曝光后门出入
最新图文
河北省高考首日整體平穩順利
【高清组图】贵州丹寨:高三、初三学生返校开学
四川省武胜中学校扎实做好高三学生高考体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