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9-05
8月27日,在瑞士因特拉肯,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牧羊人节上观看传统摔跤比赛
文/《环球》杂志记者 陈俊侠 连漪(发自因特拉肯)
编辑/刘娟娟
时隔6年,瑞士著名旅游城市——阿尔卑斯山少女峰脚下小镇因特拉肯8月27日再次举办阿尔卑斯牧羊人节。这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盛大节日在新冠疫情后再次举办,吸引了数万人前来观看,因特拉肯小镇一时人潮涌动。
阿尔卑斯牧羊人节被誉为“瑞士最美传统节日”之一,其主要活动包括阿尔卑斯传统摔跤、圆石投掷大赛和传统民俗表演等。如今,它已经从阿尔卑斯区域性节日转变为在全瑞士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日。
勇士的节日
牧羊人节的重头戏是阿尔卑斯传统摔跤和圆石投掷比赛,堪称威武彪悍的阿尔卑斯勇士的节日。
在因特拉肯镇中央草坪上搭建的临时体育场,人们用细木屑铺出了5个圆形摔跤场地,120名瑞士最优秀的传统摔跤手在此角逐桂冠。参赛者大多膀大腰圆,很多人的体重超过130公斤。
瑞士传统摔跤也称阿尔卑斯高山摔跤,极具当地特色。比赛场地不是沙地、木板或橡胶,而是用碎木屑堆积而成,既可就地取材,又最大程度保护摔跤手被摔倒时免于受伤。此外,摔跤手要穿特制的“摔跤短裤”进行比赛,目的是便于相互抓握对手腰胯部,这与中国式摔跤、蒙古式摔跤以及自由式摔跤均不同,也不同于选手需穿宽松比赛服进行比赛的柔道。
这种摔跤方式不仅考验选手的力量和技术,更考验其心肺功能和意志。当一位130多公斤重的壮汉试图将你从腰间提起并摔倒时,每个选手都会经受强大的心理压力。正因如此,选手们在入场比赛前往往要到场地旁的水池边大力擓冷水拍脸,让自己兴奋起来,以更大勇气投入战斗。
来自瑞士中部摔跤联合会的帕特里克·贝夏特兴奋地说:“这里的气氛非常热烈,参加摔跤节的观众也非常多。”摔跤手马克·约格说:“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赛,并且展示最好的瑞士摔跤,真是太棒了!”
节日当天虽然冷风萧瑟,阴雨绵绵,但现场观众热情高涨,数万人高声呐喊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当一位摔跤手用一个漂亮的动作狠狠将对手摔在木屑上时,现场就会万人齐呼,其声振耳欲聋。民众对该体育运动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除摔跤外,圆石投掷大赛也是阿尔卑斯牧羊人节的重要特色。大力士们需将一块重达83.5公斤的圆石奋力投掷出去,投远者获胜。阿尔卑斯山民崇尚力量,敬畏强者,圆石投掷大赛就非常“阿尔卑斯”。因此,该比赛曾被认为是阿尔卑斯牧羊人节最重要、特点最突出的活动。
当天,31位来自瑞士各地的大力士参加了投巨石比赛。圆石既重且滑,选手托举和投掷都很难。因此,这一比赛看似平平无奇,实则非常考验投掷者的力量、勇气、毅力和技巧。
8月27日,在瑞士因特拉肯,人们在阿尔卑斯山牧羊人节上参加传统摔跤比赛
比赛现场,当大力士举起巨石时,人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选手托着头顶上的巨石、沿着赛道助跑准备向前投掷时,观众们则发出“喔……喔”的声音,既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对选手也是莫大鼓励。当选手投出好成绩,掌声和欢呼声愈发热烈。
一名带着小狗前来参加节日的观众说:“这是个典型的瑞士节日。即使此刻下着雨,气氛也非常好!”
为和解而竞技
阿尔卑斯牧羊人节也称“乌恩斯普嫩节”(Unspunnen),名称来自因特拉肯镇郊区一座名叫乌恩斯普嫩的废弃城堡。1805年,为促进因特拉肯地区城镇和乡村民众的和解,当地居民在乌恩斯普嫩城堡前的草地上举办了第一届“乌恩斯普嫩节”。从此,该活动一直被视作“和解的节日”。
乌恩斯普嫩城堡是当地最古老的城堡之一,其名称源于当时城堡的主人布克哈德·冯·乌恩斯普嫩,首次被命名是在1232年。此后,城堡几经易主,1302年向哈布斯堡家族效忠,后于1334被伯尔尼城的领主占领,最终在1425年至1533年收归沙马赫塔尔家族所有。到17世纪,该城堡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终被废弃。可以说,它是中世纪瑞士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见证者。
瑞士各地纷争不断的状况于1803年得到改观,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亲自介入,颁布《调解法案》,以新的瑞士联邦取代海尔维蒂共和国,宣布废止自中世纪以来就存在的封建领主特权和社区制度。该法案规定瑞士各州彼此平等,并各自拥有宪法,最终催生了现代瑞士联邦。
《调解法案》通过后,瑞士人心思定,因特拉肯地区民众突发奇想:为何不在象征战乱的乌恩斯普嫩城堡前举办投石、摔跤等竞技活动,让城乡民众在竞技交流中实现和解?于是,一个极具阿尔卑斯山民风格的节日就此诞生。从那时起,投巨石和摔跤就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特点。
来自瑞士东北部小城乌特维尔的勒内·茨瓦伦在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比赛。他一边畅饮啤酒,一边对《环球》杂志记者表示:参加比赛的这些选手来自瑞士各地,他们大多不是专业运动员,不仅有农民,也有卡车司机、屠宰业者、木材建筑商等,人们以竞技的方式相互交流、展现友谊,体现这一节日“为和解而竞技”的本质。
他说:“正因如此,瑞士人才更喜欢这个节日,才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
全面展示阿尔卑斯风俗
“乌恩斯普嫩节”之所以被称为“阿尔卑斯牧羊人节”,除了因为因特拉肯地处阿尔卑斯山区外,还在于当地民众总是通过节日全面展示阿尔卑斯风俗,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牧羊人服饰。
在摔跤和圆石投掷比赛间隙,穿着传统服装的当地民众会给自家的牛戴上花环,然后牵着牛绕场一周进行展示。阿尔卑斯山民依赖牛而生存,也爱牛,春天赶牛上山和秋天赶牛下山都是当地重要的风俗节日。
现场观众可以看到,阿尔卑斯牧羊人的服装以轻盈、便于劳作的短打扮为主。男子通常穿白色衬衣,外配短袖外套和长裤。外套颜色以黑色为主,配以红色或金色镶边。也有男子穿灰色短衣套装,配以绿色花边,左衣领也往往镶有同样颜色的花纹。女士通常也穿短袖白色衬衫,外罩坎肩,配长裙,长裙外再罩一条长围裙。女士服饰的颜色,比男子服装更富多样性。
比赛间隙,一队歌手在场内用约德尔唱法(Yodeling)演唱了民歌。该唱法源自阿尔卑斯山民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牛羊群或山谷中的朋友。这种唱法的特点是用真声和假声迅速交替演唱,形成奇特效果。在场外,13位女歌手则分声部用德语唱起民歌,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一曲结束,周围人纷纷用德、法、英、意等语言欢呼“太棒了”。
当然,瑞士国粹——阿尔卑斯山号表演必不可少。阿尔卑斯山号又称阿尔卑斯长号,长达4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乐器,据说也是声音传播最远的乐器,吹奏起来数公里外的人都能听到。该乐器音符有限,但极难吹奏,需要演奏者有强健的体魄和极大的肺活量,正是生性淳朴但崇尚力量的阿尔卑斯山民个性的体现。
阿尔卑斯牧羊人节组织方表示,举办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民俗和传统,弘扬区域和解的价值观,让年轻人延续瑞士文化遗产,同时促进阿尔卑斯少女峰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把民俗文化和体育赛事相结合,正是该传统节日的最大特点。
来源:2023年9月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18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