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崇左市 > 正文

振興路上,幫扶干部接續奮斗(干部狀態新觀察)

2023/9/13 11:56:44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2-12-29

組團幫扶,守護群眾健康

本報記者張棖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室內,一名中年女子突發重病,情況十分危急。

剛來開展醫療幫扶工作不久的北京豐台醫院急診科醫生劉常海沒有片刻猶豫,立刻組織當地醫生開展搶救。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經過近3個小時有條不紊地搶救,病人脫離了危險。

今年7月,根據京蒙協作的需求,豐台區精心選派了由豐台醫院張文、劉盛敏等5名醫生組成的新一批醫療幫扶團隊,來到扎賚特旗人民醫院開展為期1—2年的醫療幫扶工作。

“目前扎賚特旗人民醫院急診科治療基礎病問題不大,但碰到一些危重病患可能缺乏經驗。我們通過臨床授課、手術指導等方式,不斷幫助他們提高診療能力。”48歲的劉常海希望能給當地醫生帶來更多經驗。

“今年9月,一名60多歲的老人檢查出癌症,起初老人聽到后想放棄治療。經過我們耐心解釋,老人放下顧慮,最終手術成功。”醫療幫扶隊隊長張文告訴記者。他們還指導當地醫生,幫助他們完成前列腺、膀胱腫瘤等手術,讓幾名本想到大城市就醫的患者,在家門口的醫院得到了滿意的治療。

“我們還與在北京的醫生探討病情,對疑難病例進行遠程診療。”醫療幫扶隊隊員楊澤敏說。在來到扎賚特旗的短短數月內,“組團式”幫扶團隊成員已經診治病人3000余人次,開展業務培訓15次。

“自2018年以來,豐台區衛健委每年根據扎賚特旗的實際需求簽署幫扶協議,‘一對一’結對幫扶當地醫院。”豐台醫院科教處處長、挂職扎賚特旗衛健委副主任的汪曉丹介紹。

廣西天等縣高級中學幫扶教師麥活洪

傾囊相授,壯大師資隊伍

本報記者張雲河

“紐芬蘭漁場由哪兩支洋流交匯形成?”上午10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高級中學高三21班地理課上,老師趙新文問道。教室后方,校長麥活洪和其他幾名老師正在聽課。

“王鳳金,你來答。”“是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正確!我們接著來回顧洋流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趙新文在黑板上寫下知識要點。

此時,麥活洪在筆記本上記錄:講練結合、師生互動較好,課堂氛圍可再輕鬆些。

有著27年教齡的麥活洪本是廣東江門鶴山市第二中學副校長。今年,作為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隊伍中的一員,他來到天等高中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強力支撐。我們參加幫扶的老師有10位,既有去天等高中的,又有去天等縣職業技術學校的。”麥活洪告訴記者,通過“組團式”幫帶,他們想把先進教學理念、成功辦學經驗盡快“移植”過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麥活洪到任后,在學校發起“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培養活動。由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班主任擔任指導老師,在教學、師德、業務技能上對青年教師予以指導。在不久前的兩次高三聯考中,天等高中學生成績有明顯提高。“這裡的老師們責任心強,學生們勤奮又淳朴,我打算幫扶兩年,綿綿用力,努力實現幫扶目標。”麥活洪說。

除了天等高中,粵桂協作“組團式”教育幫扶在職業教育上也有探索。天等縣職業技術學校在幫扶團隊入駐之后成立了教學實驗中心、天等工匠學校,並組織開展各類教學實訓探索活動,為當地孵化技能技術人才。

重慶彭水縣東流村第一書記龔正

干群合力,升級基礎設施

本報記者常碧羅

“走,去看看礦山公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流村村支書劉中凡晃了晃手裡的車鑰匙。駐村第一書記龔正小跑著,上了劉中凡的皮卡。

過去,東流村地勢崎嶇,路不好走。這些年,東流村的交通狀況已經得到很大改善。載滿農產品的貨車飛馳而過,翻山越嶺駛向城市。“不過,有些路還是需要提檔升級。”龔正說。

隨著皮卡顛簸到礦山公路旁,劉中凡來到修路工人中間,詢問著施工進度。“別看這條路不長,等路通了,就能過大卡車,貨物出山的速度就更快了!”龔正一邊檢查施工質量,一邊展望著。

村民養蝦想擴大規模,需要更穩定的電力支撐,龔正跑到縣裡協調拉一根專線﹔老鄉家門口的土路要硬化,涉及矛盾糾紛,劉中凡苦口婆心做工作﹔為了讓飲用水從有到優,劉中凡帶著龔正四處尋找水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的背后,是當地干部和駐村干部的共同努力。

“這裡要發展養殖,那裡是蔬菜大棚……”龔正邊走邊指點。作為中央外辦派駐彭水的幫扶干部,龔正適應了大山裡的冬天,也聽懂了老鄉們的方言,“去村民家裡走走看看,聽村民說著掏心窩子的話,才能把事情辦到老百姓的心裡去。”

看著不遠處剛剛建成的培訓中心,龔正告訴記者:“接下來,我們打算邀請農業專家給村民們上課,有了這個平台,‘培訓+產業振興’將為東流村帶來更大改變。”

眼下,東流村的文化廣場已經投入使用,村小的操場上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村民余長安挑著菜走在回家的路上,遇見劉中凡和龔正向他迎面走來:“聽說家門口的路要開始硬化了?”“是啊,到時候記得來監督!”說完,他們都會心地笑了。

雲南會澤縣發基卡村第一書記易碩瑋

組織有力,助推多元發展

本報記者楊文明

寒潮后,烏蒙山區大霧彌漫,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發基卡村內,5000多畝石榴正經受寒冬的考驗。雲南省委辦公廳派駐發基卡村第一書記易碩瑋緊急聯系了雲南省農科院果樹專家,開展石榴防寒措施專題培訓。“農閑時不能閑,鄉村振興事務繁多,更要把工作做在前面。”易碩瑋說。

在易碩瑋看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從脫貧到致富,工作標准高了。要完成目標任務,還得靠支部!”易碩瑋說,村裡通過“組織引書記、書記引能人,黨員帶頭示范、能人帶動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村裡25名懂技術、會營銷、能留下的“土專家”“田秀才”,與30戶農戶結成幫扶對子,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如今,通過“黨組織+合作社+黨員+農戶”發展模式,村裡成立了專業合作社7家、家庭農場20家,解決了87戶116人的就業問題,戶均增收1.8萬元。

別看現在黨組織有力,但組建干部隊伍並不容易。為了從能人裡選干部、發展黨員,易碩瑋沒少下功夫。書勇合作社負責人楊勇會技術、懂市場、人緣好,易碩瑋不斷做思想工作,終於說服他出任村小組長。在換屆工作中,村裡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的優秀年輕黨員進入村兩委,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比上屆下降了20.7歲。

村級黨組織建強,村庄產業煥新。修通5公裡產業大道硬化路、申報7公裡倒虹吸建設項目,村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受寒潮影響,石榴產量不如往年,農戶收入出現波動,村兩委意識到,鄉村振興不能囿於單一產業。為了探索產業多元化,發基卡村引入種植鷹嘴桃、改良黑籽軟籽石榴各100畝。易碩瑋計劃,年后再去考察林下經濟,石榴樹下或許還能搞出新名堂。

甘肅渭源縣香卜路村第一書記門冰

做強產業,帶動增收致富

本報記者王錦濤

年終歲末,甘肅省渭源縣田家河鄉香卜路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門冰異常忙碌。進門對接養殖戶,出門聯系經銷商,即將出欄的土雞,可得賣個好價錢。

香卜路村海拔2500多米,氣候陰寒、土地貧瘠,沒啥產業。過去,村民有養雞的傳統,但都是散養幾隻,從未想著能賺錢。“全村1/3的人在外打工。”門冰說,村子“空心”,症結在產業“空”、人心“散”。開過數次村民大會后,門冰決定利用閑置土地發展家庭土雞養殖。

在質疑和觀望中,村民趙會霞先行先試,建雞棚、買雞苗,參加養雞技術培訓。門冰還幫她對接北京、蘭州、成都等地市場,拓展銷售渠道。兩年下來,趙會霞養的雞增加到近千隻。“今年純收入能有3萬元呢。”趙會霞說。

眼見趙會霞成了養雞大戶,村裡人紛紛算起了經濟賬:比起打工,養雞既能掙錢,又可顧家。如今,村裡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全村土雞養殖戶達106戶,存欄土雞3500隻左右,戶均增收3300元。

養殖業上了軌道,門冰又琢磨起了種植業。他和村干部一起做功課,請教專家,赴外地學習先進經驗,最后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去年種下150畝萬壽菊。“由於海拔高、溫差大,特色菊花喜獲豐收。”門冰說,今年,種植面積翻了倍,畝產純收入達3600元,並在全縣推廣種植了3萬畝。

“產業興帶來鄉村興,家家戶戶走上致富路。”門冰說,下一步,他們將努力提升品牌競爭力,讓特色產業更有前景。

寧夏吳忠紅寺堡區科技特派員張進甲

走村入戶,提升農業技術

本報記者張文

隆冬清晨,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大河村的枸杞田裡,成片的枸杞樹挂著冰霜,張進甲早已同20多位老鄉忙開了。大家人手一隻竹籃,盛滿了肥料。張進甲走在前頭,彎腰、雙手稍用巧勁,肥料便均勻地撒在田裡。

“這是寧夏農科所新開發的有機肥。冬天施肥更利於枸杞樹養分積累,明年的頭茬果個大又高產。”50歲的張進甲做著動作示范,“大家看,施肥宜深不宜淺,田埂的雜草也要清掉,不然都會幫害虫越冬。”

身為大河鄉林業站干事,張進甲成為科技特派員已近十年。精通枸杞病虫害防治、果園管理等技能的他,一年到頭不停歇,走村入戶傳技術,十裡八鄉的村民們多半做過他“徒弟”。

2002年,寧夏開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20年間,科技特派員從150人發展到如今近4000人。每年他們能幫助轉化農業科技成果超過200項,培訓農民超12萬人次。

今年,為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張進甲制定了詳細的“課程表”,每個時節對應著的農技應用,他總能及時告訴鄉親們。“大河鄉種植經濟林的農戶都存著他的手機號,每次他都有問必答,隨叫隨到。”村民齊亞軍說。

曾經黃沙滾滾的荒灘、鹽鹼地,變成一片片果林。經濟苗木不僅防風固沙,而且帶動了村民增收,這讓張進甲信心滿滿:“依靠種枸杞,今年鄉裡的種植戶戶均收入超過3萬元。”

說話間,張進甲望著成片的枸杞地,眼中滿是期待:“春暖花開時,地裡又是一串串小紅果!”

《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9日07版)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轮台:有泥土味的“田间课堂”为乡村振兴赋能
2017高考池州最高分出炉理科683分文科639分
一周新疆新闻图片扫描(6.2
最新图文
2017高考池州最高分出炉理科683分文科639分
一周新疆新闻图片扫描(6.2
梦想从“足”下起飞会宁校园足球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