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如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种拜物教的书写。诸如类《小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等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刘华杰《天涯芳草》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讲述植物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精心描述,生动可读。
C.一些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甚至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拜物教的书写并不可取;文学写作如果只罗列知识而不表达文学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更像是百科词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是他钻研博物学著作和细腻观察植物的结果。
b.护林员要把专业的树木知识进行通俗化表达,语言既应科学严谨,又应浅白易懂。
C.博物书写的作用比生态文学更大;前者更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代自然立言”。
D.博物书写的特征之一是“博物”,即传播知识,但它还是“书写”,需用文学手段。
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3分)
A.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毛竹、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b.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彭家河的《瓦下听风》借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变化,反映乡土社会的裂变。
D.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风土、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4.对于博物写作,两则材料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5.下面是《红楼梦》对王夫人耳房内的陈设的描写,请从博物书写的角度,对其作简要评析。(4分)
只见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经世致用
黄晖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最热闹的时候,都莫过于新生入学那几天。面对浪潮般涌入的一张张满是渴望、朝气勃勃的青春笑脸,谁会不热血澎湃呢?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美好未来呀!
轻快而忙碌的脚步匆匆穿过一师①走廊。一张张写着新生姓名的红纸贴在了寝室门上;一间间寝室里,一个个铺位也同样贴上了名字;一块块班级牌挂在了教室门口,一张张课桌贴上了写有学生姓名的红纸;崭新的课本,崭新的校服、校徽发到了新生们的手中……
八班寝室里,新生们收拾着床铺、用品。子鹏正把“第一师范”的领章钉上校服领子,易永畦给满头大汗的他帮着忙。子鹏对面的床上,刘俊卿正木然地扣着新校服的扣子。就数毛泽东动静最大,他收拾好床铺,换上新校服,伸伸胳膊伸伸腿,好像总感觉校服小了一点。
刘俊卿抱着新发的课本,心事重重的样子,木然出了寝室。走过一师走廊,他想去教室,却看见萧子升②闷头坐在走廊栏杆上。他心里一紧:我不是把他的考卷给……为什么他还能考那么好的成绩?真是奇怪!正想着,又看到萧三匆匆跑了过来,他赶紧往前走了几步,躲到走廊的圆柱后面。身后传来萧家兄弟的对话:
“哥,来都来了,就别再东想西想了。那件事,都怪我和润之哥,是我弄丢的文章,是润之哥要帮这个忙,哥,别坐在这儿了,回寝室吧。”
随着一声轻轻的叹息,刘俊卿听到萧家兄弟的脚步声,他从圆柱后面探出头来,望着萧家兄弟离去的背影,他脸上的木然一扫而空,只剩一脸阴沉沉的疑惑——“润之帮忙?”
天黑了,随着校役摇动的铜铃声和喊声,一只手拉动电灯拉绳,室内电灯陡然亮起,照亮了全寝室十个穿着崭新校服的青年。
“各位各位——”周世钊拍了拍巴掌,“从今天起,我们十个人就是同寝室的室友了。今天呢。借这个机会,大家互相认识一下——就从我这个寝室长开始,我姓周,周世钊,宁乡人。”
同学们次第举手示意,介绍着自己:
“易永畦,浏阳人。”
“刘俊卿,长沙人。”
……
“毛泽东,湘潭的。”
周世钊说:“你就不用介绍了,今科状元嘛,谁不知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只有刘俊卿冷着脸,望了毛泽东一眼。
“那以后就这样排定了——润之兄是我们寝室的老大,我老二。”周世钊一个个指点着……
里面正排着序,外面走廊上孔昭绶③与方维夏④并肩走来,听到旁边寝室传出一阵热烈的笑声,孔昭绶不由停住脚步,抬头看寝室门上标着“本科第八班”,第一个名字就是“毛泽东”。方维夏与孔昭绶进了门,说:“嘿,好热闹啊。”
学生们都赶忙站了起来向他们问好。
孔昭绶和蔼地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下,说:“大家不用客气,都坐吧。我和大家一起聊聊天,好不好?”
“好的好的,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师范?”毛泽东一直想读北大,只是因为没有钱才来读了一师,所以,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大家都坐下来,刘俊卿忙不迭地给孔昭绶与方维夏倒来了水。
油灯映照下,学生们簇拥着孔昭绶与方维夏,专心地听着孔昭绶的话——
“诸位今日走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今后也要致力于国民教育,如果不解决读书的目的这个问题,则必学而不得其旨,思而不知其意。到头来,不明白自己五年的大好青春、一番功夫都下在了哪里。”
孔昭绶喝一口水停了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要从我们第一师范的办学宗旨讲起。”
“大家都知道,自南宋理学大儒张栻张南轩先生在此地创办城南书院发祥,800余年间,虽天灾、战祸,虽朝代变迁、帝王更迭,而绵绵不息直垂于今日……”
孔昭绶的声音中,一双双脚悄悄停在门外。一个个经过的学生静静地站在了门口。
“如孙鼎臣、何绍基,如曾国藩、李元度,如谭嗣同、黄兴。历代人才辈出而灿若星辰,成为湖湘学派生生不息之重要一支,为什么?我想,一句话可以概括: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