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等传神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
10.C(3分)
11.b(3分)
12.b(3分)
13.(8分)(1)之所以不及早攻下两个城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
14.(3分)①燕惠王原本对乐毅有怀疑;②乐毅攻齐国只两个城市久攻不下;③齐国行反间计。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与”在此为介词,译为“和”,“骑劫”应为其宾语,因此不能在“与”后断开,排除AD;
“破”为动词,攻破,后接宾语“骑劫”中间不能断开,且“逐”后也应接宾语“燕”,此二句都构成动宾结构,故排除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谥号只有褒义”错。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与齐湣王的‘湣’同属‘美谥’”说法错误。“惠”为美谥;“湣”古同“闵”,意为“昏乱”,为恶谥。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由原文的表述“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可知,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拔”,攻下;“隙”,怨仇、嫌隙;“王”,称王。
(2)“……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用来……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回答“燕惠王‘召乐毅’的原因”,通读文章可知,答案主要集中在“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中。
从中可知,田单了解到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隔阂,燕惠王对乐毅有怀疑;再加之乐毅迟迟攻不下齐国的两个城市,因此田单纵反间于燕,说乐毅有在齐国称王的打算,于是燕惠王一下子中了计,于是“召乐毅”。
参考译文: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所以献上这封信来把我的心意上报(让您知道),希望君王留意吧。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5.C(3分)
16.(6分)①异乡漂泊,处境艰难。②年华已逝,青春不再。③人生失意,怀才不遇。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不由得想到他们成年的样子”错。“忆青春”指诗人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交代出“异乡流落”的处境,而“频生子”则更加剧了处境之艰难,因而虽然生子之事是喜事,但诗人却感觉“悲欢并在身”。由此得出:异乡漂泊,处境艰难。
颔联“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诗人想要遮掩住自己的老态,无奈白发无法消除;看到孩子们玩耍,不由让人回忆起青春时代。此联表现的恰是年华已逝,青春不再。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诗人一生仕途不顺,自己读书没有成效,只能寄望于儿子,表达了诗人人生失意,怀才不遇。
17.(6分)(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沂”“舞雩”“锱铢”“弊”。
18.C(3分)
19.(6分)①冰雪聪明、敏感多疑
②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
③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也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也值得尊重(欣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称;
A.“你”是特称,指周萍;b.“你”是特称,指奥菲利娅;C.“你”是泛称;D.“你”是特称,指负责选演讲的学生的人。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下文,填入两个并列四字词语,且要符合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贾母疼爱,但她生性孤傲,敏感多疑,又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故可填写“冰雪聪明、敏感多疑”。
第二空,根据后文句式,填入能概括“生命形式”的一对反义关系的词语,故可填写“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
第三空,要注意前句的“即便是”,那么需要有对应关联词“也”;根据后文“没有比较,只有欣赏”,确定“也”字句内容倾向尊重、欣赏等方向,故可填写“也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也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也值得尊重(欣赏)”。
20.(3分)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
21.(3分)《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22.(5分)
比喻,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1分)
效果:(4分)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应。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心不静,气不顺”强调酷夏人容易心气浮躁,可用“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②处,语境形容鲁迅读透古书,写拟古之作就非常容易,可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易如反掌: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③处,语境形容对鲁迅文章书喜爱之态,可用“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喜欢得舍不得放手。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找到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的地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结构混乱,“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的应是“《补天》”这篇文章,因此把“他写”删掉;“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句式杂糅,可改成“大禹的《理水》篇,使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或者“《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缺少主语,可改成“对于威权《铸剑》他则是轻蔑与挑战”;
此外,几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句子之间应用分号。然后整理句子,将其变成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
散句变整句,首先选定一个句式作为基准句式,做到句式整齐。如以“《补天》篇,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作为基准句式。然后按照基准句式进行变换,把“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改为“《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表现“隐”与“退”的是《采薇》”改为“《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改为“《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的构成,要指出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本体是“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喻体是“就当是吹一吹空调”。
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语言形象生动。这里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形式上呼应了开头“唯靠读书静心”,内容上,吹空调在酷热夏季带给人的愉悦是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