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内黄县 > 正文

五百年前的内黄长啥模样?

2024/4/17 15:58:35 点击: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完成初稿,十六年(1537年)刊印成书的《内黄县志》可以告诉你。

内黄自汉高祖九年(前198年)置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代以前的资料残缺不全,只是散见于各种典籍和传说之中。明嘉靖版《内黄县志》是目前系统介绍内黄最早的珍贵书籍,它为我们勾画出了明代中前期内黄县的基本轮廓。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今天的内黄和明代的内黄版图不同,相差很大。现在县域南部的梁庄、中召、二安三个乡镇的全部和井店、六村、后河三个乡镇的部分村子分别属于滑县和濮阳管辖,不在这次讲述范围。而今天河北省魏县南部的泊口、回隆附近的19个村子那时则为内黄属地,属于本文讲述范畴。

元朝末年,由于不堪忍受蒙古人的残酷压榨,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最后,布衣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夺得了天下,于公元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明代内黄

硝烟散去的中原大地残垣断壁,人烟稀少,百废待兴。有史料记载,作为抗元主战场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均不足五万,而由于太行山的阻隔,战争却很少波及山西省,那里的人口却高达400余万,于是,朝廷一声令下,开始大规模迁民。在明初百余年中,一批批的山西人离开了家乡,翻越高大的太行山,远赴中原安家落户,内黄也就成为了一些新居民的落脚之地。

明初内黄的实有人数不可考。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全县2854户,14134人,仅相当于今天全县最大的村子河村(7000人)的两倍。又过了近百年,到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全县4092户,41150人,人口倍增。这也是明王朝开国150年后,进入繁荣期的缩影。

民国时期的内黄(基本沿袭了明代版图)

就是这么区区几万人,散布于全县各个角落。据嘉靖版《内黄县志》记载,当时的内黄除了城关镇外,还有楚王(旺)、泊口、回隆、田氏、高堤、江村六镇,窦公、东庄、石盘、亳城、新张、北小店集(店集)、城布、高庙等八个集。由于迁民伊始,全县许多村子或只有几户、或十几户人家,充其量只能算作居民点。朝廷规定,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明初全县设十八里,天顺初(1457年)增至三十四里。同时,全县又分为139个乡。这里说的“乡”不同于当下的乡,只能算作村。较大的一个村就是一个乡,如碾头、河村、赵信等。较小的几个村为一乡,像今天高堤乡的七鹅鸭(俄家)就叫“鹅鸭乡”,井店镇的十余个王尉就叫“王尉乡”,亳城镇的三个七及(级)就叫“七及乡”等。

在大规模迁民的同时,明王朝还把数量众多的军队变相安置,散布全国各地驻守屯田,逐渐形成了新的居民点。内黄就有师(石)桥、潘官营(潘营)、东庄、太平、甘固、云腾六营,迁民屯、集凤屯、樊里长屯、刘里长屯、朋固屯、五里长屯等六屯。

明代的内黄文庙平面图

明代还有一种经常性的杂役叫“兵壮”,由乡民组成,以补卫所军丁的不足。明初由官府选派,正统二年(1437年)改为招募,弘治二年(1489年)又改成按里派充,十年编审一次。当时内黄有民壮450名,回隆巡检司有弓兵50名。

朱氏马上得天下,所以对战马也格外重视。建政之后,除了及时淘汰部分病老马匹外,把大部分战马散养于全国各地,并对照土地多少编号派专人养护。内黄最初分配了932匹,到了嘉靖初期,还有725匹。同时,全县设牧马草场六处。最著名的就是今天的马上,当时就叫“马场”,后来也叫“马生”,从那里到张龙有五十二顷零四十五亩土地为牧马草场。过去的一顷等于100亩,那个牧马场足有5045亩之多。但那个草场也不是全县最大的,最大草场的是黑木村(?)到东庄的草场,足足有7467亩。除了这两个地方外,当时内黄还有亳城至李厚村草场、高固王尉草场、蔡家营田达草场。

明代的内黄县衙平面图

五百年前的内黄东南有个沙丘高岗,叫博望岗。西部的卫河从南高堤入境,经过窦公、田氏、回隆,向东经泊口出境,蜿蜒一百五十余里。相比其它地方,卫河沿岸比较富庶,来往商贾也给当地带来了财富,回隆庙内黄街、高堤、窦公、泊口、田氏等渡口相当繁华。

内黄西北有一个著名的湖泊:“黄泽”,也叫“黄池”。黄泽面积很大,风景优美,周围修筑几十里长堤坝,以防止洪水侵袭。据嘉靖版县志记载,古时发源于汤阴安阳两县西部的荡(汤)河、防水、羑河、宜师沟(永通河)均注于黄泽。后因卫河兴起,且水势很大,四水遂注入卫河北流。黄泽失去了外流,面积日益缩减,到了明正统(1436年至1450年)年间逐渐干涸。当时的内黄县令宋安是个清官,把黄泽附近的土地分给了许多农民,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硝河

另有传说,黄泽当时并未完全消失,东部仍有积水,叫孟家潭,距城仅一里,今天城关的北杨庄在其西岸,马上乡的潭头村也由此潭得名。再后来,孟家潭也干涸了。

明代的内黄县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方型,周围五里,东西较长,南北较短,土质,高三丈,底宽两丈五,顶宽一丈二,上修女墙,也就是凹凸型的墙。环城附设敌台二十个,四角置楼。濠阔五丈,深一丈。外郭城椭圆形,高一丈五,周围九里,有护城河。东门曰“迎和”,外有集贤桥。西门曰“报成”,外有仁寿桥,内有观音桥,均为石质。南门曰“来熏”,外有广惠桥,木质。北门曰“拱极”,门东不远即演武场。

内黄城隍庙

内城的南北西三门侧分别修筑有祭祀用的坛,西门北为“社稷坛”,南门外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北门外有“邑厉坛”。县衙在今天县委那儿,文庙(儒学)即老县医院所在地,也是城内有确切记录最早的建筑物。城隍庙基本是今天的位置。另外还有养济院、察院、太仆寺、官仓、马神庙、八腊庙、关王庙等,僧会司设在南门外西侧的灵感寺。

在北门外去演武场路上,有鼓舞士气,提振精神的振扬威武坊。在察院前,有显示政府威严的激扬坊。在东门里,有显示朝廷尊孔重教的儒林坊,太仆分寺坊预备仓坊南北对立。

除了这些,城里城外还有许多石牌坊,多数是为清官名儒歌功颂德立的功德坊,约二十多个,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那时内黄主要种植黍、稷、小麦、大麦、粟、薯、高粱、豆等农作物。蔬菜有白菜、萝卜、葱、蒜、芥菜、蔓菁、茄子、芹菜、韭菜、菠菜等,和现在的生活基本接近了。

作者简介:张国胜,1969年1月出生,内黄县六村乡温邢堌人,农民。网名老张,笔名肖河、张驰。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内黄县作家协会理事、县诗词学会、摄影家协会会员,县政协委员。

注:图文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此文出于传播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平顶山卫东区:学校准备充分1179名高三学子陆续返校
让古府文化“活”起来
泰和县教体局召开高三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最新图文
平顶山卫东区:学校准备充分1179名高三学子陆续返校
让古府文化“活”起来
泰和县教体局召开高三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