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实施“校园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潍坊科技学院两所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校园+田园”“校园+企业”“校园+社会”职业教育新模式,成立1所市级社区学院、15所镇街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打造教育培训四级网络,依托校园面向社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技术人才、新型劳动者,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中教传媒智库)
学校案例
19.“时代楷模”张桂梅
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校长。12年间,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
1990年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来到云南大理任教,1996年丈夫去世后,她自愿调到地处边远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又先后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工作。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先后捐出40多万元助学。其间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却依然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直至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她腹腔切出的肿瘤已经超过2公斤。
2002年目睹13岁的女孩因无法继续读书而辍学嫁人,她深切意识到,在当地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于是她立志要在当地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为此,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筹集经费。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学校不收任何费用,也不管学生原来的成绩如何,都可以来上学。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女孩有更美好的未来,她“变身”严厉的张校长,与孩子一起吃苦、奋斗、磨炼意志;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她四处寻找优秀教师,努力把最好、最适合的教育带给山村女孩……
她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改变山村女孩的人生,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为此,她几乎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目标,她把所有的资金和绝大部分工资,甚至别人捐给她治病的钱都用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她还把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带来的痛苦抛在脑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0年12月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
20.东北师大附中:教育帮扶“1+1深耕计划”
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立“1+1深耕计划”,全体教师长时程精准帮扶一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其重点工作如下:
做好“送”的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学科送课下乡,为乡村学校学生现场讲课,组织乡村教师评课研讨;组织一次全方位送培下乡,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教研指导;集中组织一次送教下乡,为乡村教师现场备课、命题、制作课件等。
做好“请”的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乡村教师全学科驻校短期培训,一次骨干教师影子培训,一次中层管理干部跟踪培训,一对一配备学校领导担任导师。
搭建互动平台:教研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联合教研活动,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同台授课、共同研讨;培训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题培训,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改进为主题的培训;德育平台——每学年开展一次德育交流活动,为乡村班主任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21.清华附小:816节直播课助力“停课不停学”
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但线上教学对多数学校都是个未知领域,全国各地急需线上课程资源。为此,教育部开通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和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全国1.8亿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2月17日起,组织全体教师每天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教学,共承担春季学期小学阶段全部816节课教学任务。全国每天收看直播课的用户达2500万,直播及点播总量超过6.54亿次。为了保证每一节课的高质量和适应性,他们变教学为导学,变课堂“三环节”为课内外打通的预学、共学、延学三阶段,变单元逐课教学为大单元主题教学,形成“情境调动、问题驱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学习动力系统,创新直播教学新模式。他们还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党总支的统一指挥下,由特级教师带领建立了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资深教师捆绑年轻教师组成“第三方专家”咨询顾问组进行课前诊断和课后点评。
正是一批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样的优质学校和一批优秀教师在抗疫期间勇于担当,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停课不停学”目标才得以顺利完成。
(来源:《
22.武汉长春街小学:破解线上教学新问题
面对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学习效果难追踪等线上教学的独特问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习中心课堂”研究,以教学上的多重改变,适应了线上教学形式,保证了教学质量:
改变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变整体学习为分组学习,组建三类学习小组,化整为零,满足学生线上个性化学习需求。
改变答疑方式,教师用“问题单”提前归类,变全体答疑为分层复式答疑,实现针对性强的控时答疑,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在线时长,有利于视力保护。
变统一评价为分层评价,设计相应的阶段性A、b卷独立作业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让更多孩子“跳一跳”达成进步。
改变跟踪方式,实时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漏洞,结合分层辅导答疑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解决教学的个性化问题。利用周作业设计,弥补学生整体知识缺陷。
在教学内容上,学校还将疫情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各科教师找准学科知识与疫情的紧密联系点,将作业内容与居家隔离生活结合起来,将作业形式与亲子陪伴结合起来,将作业实践与关爱生命结合起来。
(来源:《人民教育》记者基层调研)
23.常德一中:卓越党建引领建设卓越学校
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党建工作对学校发展的引领?湖南省常德一中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等活动,促进学校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通过支部建在科室和年级组,以支部建设助推科室、年级组建设,实现党建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互进。
强化引领示范。全体党员签名承诺“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带头学习、带头实干、带头奉献,党员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者。
以各项学习及活动营造良好党群风气。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员集中学习、银杏读书社交流学习、湘鄂省级示范性高中研讨学习等活动,融合党员与群众的学习活动,弘扬良好的学习风尚;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师德师风观察点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涵养教师德行,同时通过师德师风先进人物事迹提升学校整体风气。学校于2020年荣获“工人先锋号”称号。
(来源:《人民教育》基层联系点)
24.成都七中:理想信念教育为卓越人才培根铸魂
成都七中以全域德育思维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增进德育实效。
在育人主体方面,学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双培养”机制,把优秀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优秀教学骨干,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关于优秀学生标准的讨论,实现全员育人。
在德育载体方面,以各学科课堂为主阵地,以各类德育课程为重要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分别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如初一年级争做“最红红领巾”活动、初二年级“青春·梦想”活动、初三年级“理想·拼搏”专题团会活动等。
在时间维度方面,从每学期、每学月、每星期,再到每一天,精心设计学校、年级或班级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根据不同学月重要节日、纪念日制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将“理想、奋斗、责任、担当”作为教育主线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始终。
在空间维度方面,学校、家庭、社区通力协作,构建多维一体的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
(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25.上海大同中学:落实“六育人”,链通知与行
上海市大同中学在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过程中,以融合统整的理念构建了“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贯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必修选修,将学科德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整合,形成了四大系列12个模块内容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
学校以“四体两翼”为德育课程链实施路径,即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为“四体”对接“规则立身”(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修身明理)、“生涯导航”(国际视野、生涯发展、课题研究)、“文化传承”(校史寻源、课程育人、感受经典)、“幸福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责任担当)四大系列课程链12个模块,统整学校德育课程资源,打通德育各环节,形成德育合力,实现德育资源的横向衔接;以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两翼”,为课程链的实施提供更多平台和载体以及更强大的支持系统。学校对德育课程链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分年级目标,实现互相衔接,分层落实。
学校“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被列为区域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模式已被多所中小学共享,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26.徐州一中:“六全路径”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以“六全路径”作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抓手,带动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六全路径”即学生自接到录取通知书始,高中三年时间里,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全体学生每人参与至少一项社团活动,全体学生参与至少一项“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每人学会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全体学生每人完成100课时的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全体学生能参与编、导、演自我认知发展嬗变的心理剧。
以“六全路径”的亮点——学生心理剧为例。全体学生需要自组团队,自选编、导、演角色,剧目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真实的问题,编、导、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助、互助、他助(师长等)的过程,也是全员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还伴随同伴合作、情感交流、异性相处、矛盾处理等问题解决,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集体中,以不同的角色体验来尝试感悟,调整自己,学习成长。
“六全路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校园里自信自如、具备良好交往品质的学生多了,学生自主意识、集体意识日渐增强。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8期)
27.华南师大附中:学生发展指导渗透高中全课程体系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也是他们要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时期,而生涯规划指导往往与高中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关系不大。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尝试将学生发展指导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研发了一套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学生发展指导测评体系,打造了一支具备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构了一套符合校情学情的“五指导三助推”全面渗透式课程体系。“五指导”指课程内容涵盖“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五个方面,在学生的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部探索、目标建构、行动力提升上下功夫;“三助推”指课程推进要历时高中三年,各有侧重:高一助推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志远”;高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