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当雄县 > 正文

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

日期:2023/8/2 3:07:50 浏览:

及了。“我连一本都够不着,我都想着清华北大呢。”

唐尚珺高中时给何汉立写的信。

何汉立觉得,成长于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看不到太多东西”——上大学前,他甚至不知道南宁也有大学——也没人告诉他们该怎么努力,一切只能自己去摸索,很多事要走过才知道,可走过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2009年6月,唐尚珺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高考。印象最深的是考数学时,大题都不会做。他只考了372分,刚过三本。

“怎么这么少呢?连二本都没有上。”唐尚珺有些意外,心里愧疚,觉得对不住家人。

“我的目的是清华”

复读吧,没有任何犹豫。

唐尚珺说,当地复读氛围浓厚,光母校钦州二中,每年就有十几个复读班,一千多名复读生。在他的意识里,考不好就去复读,是很正常的事。

家里同意了。

复读头几周,班上氛围沉闷,同学们都不怎么说话。唐尚珺没觉得压抑,也没多大压力,只有在物理、数学书看不懂,试卷上满是叉叉时,心里着急,又不知从哪学起。

有一段时间,他到校外租房,但还是没管住自己,没怎么看书。那时他以为,只要复读,第二年可能就会考好,“不知道要多认真”——复读头几年,他都是这种混沌的状态。

一年倏忽而逝。2010年第二次高考,唐尚珺考了405分,还是没过二本。家人劝他去读,“不好也要去读了,都给你复读了一年。”

他报了南宁一所大专。但心里不甘心,想再读一年,觉得今年能考400分,明年也许能考500了——如今回看,唐尚珺感慨,那时“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太盲目了”。

怕家人反对,他选择了隐瞒——谎称去上了大专,实则回校复读,想等“第二年考得好就告诉他们,就没事了”。没考好呢?没想过。

谎言之下,唐尚珺获得了复读的自由,也开始失去更多自由,“只能不断地考,不断地想考好,只有考好了才能到头。”

他想过,要是没瞒着家人,自己最多复读两年,“后来走的路可能也不一样了,大不一样。”

复读每学期要交3000元学费——后期分数上涨后,变成一千、七八百,上一本后免费。加上每月生活费600块,都是用家里给的上大学的钱。

回校没多久,他遇到了以前的老师。老师很惊讶,“不是考上大学了吗?”

这次偶遇,让他想起了一年前“雄心勃勃”的自己,没想到一年后又重回起点。他不禁感慨:“在大家的心中,我只是一个大专、三本生,没人明白你高五是何苦。而我的目的是清华,高三太狂,高四太闲,唯今天是沉淀了心。”

还是没能沉淀下来。

一看书,好多知识不懂,他“就不怎么想学”。有一回,数学习题一道没写,被老师喊到办公室臭骂一顿,之后倒是写了,都是应付任务。只有化学稍微认真点,因为答不出问题,会被罚到操场跑步——他怕出丑。

想学又做不到,这让他陷入痛苦自责。隔段时间他会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决心要改,没两天,又恢复原样……几年下来,纸写了五六十张,他还是做不到坚持去做一件事——除了复读。

那些无法言说的挣扎、彷徨,他写进日记,攒了一二十本。

其中有自我提醒,“你回来的目的是什么?为的是心中的梦——清华。”也有愧疚,“家中的父母们,辛苦了,儿不孝,我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我发现我一直在享受这一份难得的安逸,学不学个认真,堕落不堕落到极致……”他反省自己,“我知道这样下去真的是不可能的,你也经历过很多次,可每次自己都会不觉然走回以前的路。”

随即下定决心,要“从今天开始改变,每天一点点”。

那时只考400多分的他,在日记中写:“我的目标是明年的六月考680分左右,上清华。谁说二百天造就不了神话,我就做给大家看看。”

唐尚珺解释,那时的自己对分数没什么概念,“你可能认为今年三四百,明年可能六百多,你也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有时,从书堆中抬头,看到身旁埋头苦干的人,他突然生出迷茫,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只觉“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人被一根无形的木棍推动着前行”。

“过程的煎熬我自己来忍受”

最难熬的是瞒着家人。

哥哥姐姐们大都在钦州。每次出校园,唐尚珺像逃避追捕的人一样提心吊胆,看到留四方头的,感觉都像是三姐夫,摩的拉客的,像是二姐夫……

有两次真被撞见了。一次是周末早上,刚出校门,三姐带着外甥坐公交车去公园,看到他在路上走,打电话问,“你不是在南宁读书吗?来钦州干什么?”

他一时不知所措。三姐让他过去公园找她。远远的,看到姐姐站那儿,他强忍眼泪,突然很想跟她坦白。走到跟前,欲言又止,最后借口说同学生病了,过来发募捐的传单,勉强蒙混过去。

还有一次,他特意清晨七八点出门去书店,经过一个广场时,正带孩子玩的三姐又看到他了,叫他名字。他慌忙躲到一辆面包车后。三姐喊他:“你怎么又在这里?”他说过来找同学。

为了不被发现,每年寒暑假,他会带几本高数、通讯专业书回家,高中课本是不敢带的。南宁每年要去几次,有时是为了给家人打个电话,显示南宁的区号。有时是去见三姐——卖衣服的三姐,经常到南宁拿货,喊他出去,推脱不开时得去一趟。放假时,哥哥到钦州火车站接他,他就先坐车到南宁,再回钦州。

“我一直想,我考上了好大学再告诉他们,他们知道结果就很高兴,”唐尚珺说,“过程的煎熬我自己来忍受。”

另一个不敢告诉家人的原因是,担心“村里人笑我父母”,“我老妈心里受不了”。

身边同学也不知道他的情况,很少有人过问。只有一次,一个同学看到他高考报名表上的出生日期,吃惊地问,“你那么多岁了?大哥哦。”

他一阵尴尬。这之后报名注册时,他会刻意把年龄填小些。高考报名表没法“造假”,一打印出来,他马上要回自己那张,怕被人看到。

以前的同学也不敢联系。

何汉立记得,上大学后他每年给唐尚珺QQ留言,少有回复;他跟唐的同村同学打听,对方也不知道他的情况。他像个谜一样,“消失了”。

唐尚珺活在自己的孤岛,守着无人倾诉的秘密。他会一个人去江边坐坐,或是拎上两瓶啤酒,找个楼顶,借酒消愁。

身边也有同学偷偷复读,最多读两年,三年的极少。有个女同学想考一本,复读三年也没成功,最后妥协了,上了二本。

唐尚珺不愿妥协。2011年,他考了475分;2012年,505分,过二本了,他想冲一本。

那年八月,他决定去清华看看。

那是唐尚珺人生中第一次远行。火车一路向北,穿越两千多公里,没买到坐票的他,在洗手台上坐了28个小时,一路心情激动。

抵达北京后,他直奔清华,租了辆自行车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又一圈,不住地感叹“原来它长这样!”他想象着自己考上后在这里上学的情景:坐草坪上看书,在荷塘边弹吉他……看到穿迷彩服的新生在军训,他羡慕极了,“我什么时候也能在这里军训?”

当晚,他在路边凳子上将就了一晚,第二天又去清华转了一圈,带回两片还未变黄的银杏叶。这趟“朝圣”之旅,更加坚定了他考清华的决心。

2015年,唐尚珺跟随何汉立去北京拍摄时,特意到清华大学逛了下。

第二年,他终于过一本了——537分。他觉得,还可以考更好。

过一本后,生活开始有了些变化:学费免了,每月还有四百块补助;宿舍换成了四五人间,室友们每晚会学习收获;他还进了重点班,身边同学的勤奋、专注令他“心惊”,他也开始认真学。

“我就是一次次不服”

2013年11月,唐尚珺看到何汉立QQ留言后回复说,这些年自己看透了生死,一直在做一件事。

何汉立心想,难道他看破红尘出家了?

旁敲侧击多次后,唐尚珺终于开口了:“我还在读高中,高八了。”

“这几年,是我的错,我试图回避一切”,“我就是一次次不服”,“是我当初眼光太狭隘”,“现在我还是那么傻,那么疯狂”。

何汉立很惊讶,他从没想到一个人可以复读这么多年,“我真的很佩服你的执着,海枯石烂的决心”,又试图开导他“这个社会现在出路不一定就是名校”。

对唐尚珺来说,之所以坦白,一是觉得何汉立会帮他保密,二是,想找他借钱。

那段时间是他最落魄的时候。2013年6月,他谎称大专毕业后进了南宁一家电脑厂,每月工资1600元。家里不再提供经济支持,他不得不借钱度日。

何汉立借了他两千块钱,两人也恢复了联系。

当时,何汉立刚从广西电视台民生新闻部转到纪录片部。他和同事觉得,唐尚珺的经历,是难得一遇的选题。

唐尚珺起初不同意拍摄,害怕“被人围观”。何汉立承诺会把握尺度,尽量减少对他的影响,他才答应。

2014年春节前,两人在学校相见。学校不允许拍摄,何汉立趁放假偷溜进去。

两人上一次见面还是2005年,那次唐尚珺生病错过中考后,到何汉立考上的防城港高中打听学校能否收留,被拒绝了。那次,为了省钱,唐尚珺在跨海大桥下睡了一晚。

时隔八年再见,何汉立记得,面前的老友胡子拉碴、头发蓬乱,看上去潦倒、落魄,“眼里没有光”。

当天,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对父母的隐瞒,唐尚珺积压已久的情绪一下爆发,哭了起来。复读的第五年,他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低迷状态——分数虽然在上涨,但自己始终被困在学校里。

这次交流,让何汉立确信,唐是个正常人,只不过一直“鬼打墙”一样,想考更好一点。

第二天,他跟着唐尚珺回老家过年。那是唐“工作后”第一次回家,他想回又不敢回。按照习俗,工作后,过年要给侄子外甥们发红包,给母亲一点钱——都是他跟何汉立借的。

唐尚珺跟何汉立倾诉,他最初只想复读一年,但是第二年没考好,不知不觉中重复了下去。他想挣脱出去,可“就是绕不过那个弯”。

2014年,唐尚珺为同学弹吉他。图片来自“纪录少侠”微信公众号

2014年,在何汉立住的出租屋里,唐尚珺查了高考成绩,573分。他报了西南政法大学,但没打算去。

复读五年,分数每年上涨30来分,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照此趋势,“说不定两年就可以了”。而一旦停下,之前所有努力都白费了,“所以你会又押上一年”。

那年,唐尚珺复读班同学、32岁的吴善柳,考上了清华。吴复读了八年,曾被北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录取,都放弃了。

唐尚珺仰慕这位传说中的大神,在他身上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尽管,自己的起点低太多。

2014年暑假,26岁的唐尚珺第一次去东莞打工。

他进了一家制作手机屏幕的电子厂,车间全封闭,刺鼻的化学气味弥散,每天还要穿连体服、戴头罩口罩,唐尚珺只干两天就受不了,换到另一家做游戏机手柄的电子厂,负责拉叉车。

厂里食宿差,工作枯燥,主管“骂人跟骂狗一样”,对着年长的工人也不留情面。唐尚珺也被骂过,感觉没有尊严,在憋屈中忍了50多天,挣了5000块钱,他决心再也不进厂了。

命运的抉择

从工厂回归校园,唐尚珺再次领悟到,还是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他决定换个环境,去补贴更高的钦州一中。

2014年开始,广西高考实施新课改,试题更为灵活,唐尚珺很快适应了新的出题方式,成绩突飞猛进,模考能考630多分,冲进年级前几。学校每年有一两个人能上清北,他由此觉得,清华离自己“好近”,像天上的星星,伸手、跳一下,就能够到。

然而,2015年高考给了他现实的一击——他只考了587分,被吉林大学录取,没有去。

2016年,他总算考了个“还可以”的成绩,625分。他觉得,可以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