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文登区 > 正文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乡村“首席专家”裂变之路

2023/6/22 16:43:45 点击:

文登区

位于大水泊镇瓦屋庄村的“毕克官美术馆”今年5月1日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是文登历史上第一个美术馆。

文登区

初家村的新名片是“设计村”,村里的闲置农房被重新利用。

文登区

威海设计谷内,李久太(左一)及其团队研究设计图纸。

□本报记者张春晓

本报通讯员徐海峰李芳

7月10日已是凌晨三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张海英仍坐在电脑前,思绪随着大水泊镇朱家岭村的发展轨迹起伏。一篇万余字的纪实报告见证了这位“首席专家”一年来给朱家岭带来的发展与变化。

同一天上午,42岁的设计师赵辉忙着收拾从哈尔滨发来的行李。她不仅辞掉了哈尔滨的工作,还把11岁的儿子接来上学。作为大水泊镇初家村的“新村民”,赵辉和把她感召来的“首席专家”李久太一样,铁了心在这里安家。

地处威海市文登区的大水泊镇,是一个总人口不足4万人的胶东小镇。让人惊叹的是,这里建立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汇聚了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李久太、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张晗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马新童等16名博士、教授级“首席专家”,更有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以“新村民”的身份“落户”村庄。整个过程,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而真正实现“裂变”式发展,也就是最近这一年。

“速度快得有点不敢相信。”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说。

“连鸡窝都没盖过”的教育学博士在镇里支持下办学校,随后引来获得国际奖项的建筑学博士等一批批人才,人才“共生效应”在大水泊充分体现

7月7日—10日,距离大水泊镇驻地不远的威海紫光实验学校,第一批高三学生迎来了“新高考”。这几天,校长李凌己和老师们统一穿着大红色T恤衫,上面“金榜题名ﻪ马到成功”“答的全会蒙的全对”16个大字分外突出。“给学生们打气,不过我对他们也很有信心!”李凌己说。

李凌己是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也是最早来到大水泊镇的“首席专家”。而在此前,他在业内更知名的身份,是北京紫光教育机构董事长。

2016年,紫光教育转型做实体学校。“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从2003年开始去过全国200多所中学,发现基层教育有一些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萌生了自己做一所新式学校的想法,按照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办教育。”在全国选址的过程中,李凌己跑了山东、四川、安徽等多个地方。2016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大水泊镇原天福山中学校址因为闲置多年要出售,便来此考察。

“一见钟情啊!”被校园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吸引,李凌己欲将项目落户于此。

喜欢归喜欢。在此之前,李凌己打趣“自己连鸡窝都没盖过”,更遑论盖学校了,完全是凭着一腔情怀扎进了大水泊。让他意外的是,当时刚认识的滕新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和理解认识超乎预期,自己想到没想到的,镇上都全力帮忙办到了:审批手续繁琐,就主动查询政策,全程代办;师资队伍薄弱,就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办学的影响力;配套设施无法保障,就主动出资加固楼体,完善水电暖……“中间过程其实非常艰难,没有镇上的全力推动,根本没有落地的可能性。”李凌己说。

2016年9月签协议,2017年招入第一批学生,紫光教育前前后后在此投资1.6亿元,三年累计招生超千人。

如果说,李凌己的到来是“偶然中带着必然”,那么李久太则是“纯属偶然”。

李凌己在改造学校时邀请曾经的清华校友李久太前来帮忙设计、出主意,其间把李久太介绍给了滕新强。

李久太事后总结,滕书记是见到人才就“咬”住不放的人。他最大的“魔力”,是抓住别人某种“自我实现”的潜意识和同理心,创造条件帮助别人完成这种“自我实现”,反过来再助力于当地发展,实现共赢。

作为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颗“新星”,出生于1980年的李久太已经斩获了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等多个奖项,因为工作性质,他的事业版图在全国,生活“根据地”则一直在北京。但生在农村的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在乡村做一个“乌托邦”载体,把“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设计师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他只是无意间提起,滕新强却记在了心上。

“滕书记说这里有地方,我想干事就提供给我。我跟乡镇干部打交道少,以为是吹牛不靠谱。谁知道一星期后再来,他直接把钥匙给我了。”但李久太不知道的背后故事是,他走后第二天,滕新强拉着李凌己在全镇跑,最终在一周内选中了三岐山上一处废弃的厂房。

“交给你了你就说了算,爱怎么干就怎么干!”滕新强的话让李久太有种“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强烈感受。他卖掉了在北京的别墅,押上这些年创业积累的“奶粉钱”,在2017年和镇上签了协议。三年后,曾经的“乌托邦”梦想落地,一座“威海设计谷”拔地而起。李久太又发动人脉,引来45个国内优秀建筑设计机构或个人进驻,形成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社群”。如今,李久太和设计师朋友们不仅继续着原来全国的工作,还在当地找到了用武之地,威海设计谷公司现在承接了文登区28个乡村建设项目。

就这样一带二、二带三,“首席专家”迅速聚集。引入一个或几个重要人才,进而使四方贤才纷至沓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才群体——人才的“共生效应”在大水泊充分体现。正如滕新强所说,现在已经不需要镇上去招引“首席专家”,人才之间已经形成了自然的吸引和流动。

乡村人才振兴是个“慢工细活”,不能用“项目思维”,而是要“涵养生态”。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同样重要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以才引才扩大人才“朋友圈”,这是大水泊能集聚如此多博士、教授的重要“密码”。而被聘任为大水泊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的“首席专家”李林,还道出了另一层奥妙:与其他地方相比,这个小镇最看中的不是“税收指标”,而是“人气指数”,这一点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同。

确实,滕新强思考更多的,不是一个人才能创造多少眼前的GDP,而是如何集聚起更多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乡村人才结构太老了,现在留守农村的老人平均年龄65岁,空心化率达到40%。”滕新强说,目前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中,首选项目驱动,其次是产业驱动。他认为,人才切入是很难的,但是有了人才,一切问题便有了解决的可能。

他进一步表达了一个观点:乡村人才振兴是个“慢工细活”,不能用“项目思维”,而是要“涵养生态”。

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以人才引领乡村发展同样重要。2017年,大水泊镇将“首席专家”制度化。为让首席专家真正融入村庄,深度参与每个村的发展,镇党委确立了“一村一名首席专家、一村一个发展规划”的路子。首席专家可以“特邀村委委员”的身份参与结对村庄的村级治理、集体决策,为结对村庄出谋划策。

一年前,一直在高校从事乡村建设研究的张海英,与朱家岭结上了“对子”。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一个副教授和两个研究生在村里开展问卷调查。张海英通过调研发现,朱家岭村200多户人家,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了八成,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为了找准方向,她和村民们一起忙活,田间地头有她,砌墙垒砖也有她,半年的时间,张海英帮着朱家岭村村民销售地瓜、引进藤编项目、设计通户道路、成立远山泊书院、策划文化活动,最终确定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生态“五生共建”发展思路,让乡村走上一条有生命力的发展道路。

今年春节张海英回到北京和家人团聚,没想到却发生了疫情,她心里十分着急。3月初,得知威海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张海英就与另一位专家驱车近千里回到大水泊。她说:“大水泊有我的事业,朱家岭的发展需要我。”

“张教授作用可大了,她是我们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师!”朱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荟对记者说,张教授对她最大的影响是转变了观念和认识,让“生态”意识在心里扎了根。原来她在村口建了一个养猪场,养殖规模大约500头,一年收入能有20万元,但造成了环境污染,最后她心一横,把养猪场给关停了。“现在,我们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和威海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种植12亩大棚的羊肚菌。”

记者在朱家岭采访时,恰巧遇到了从新加坡打工回来的“85后”小夫妻——本村青年王伟和他的海南媳妇何梅柳。两人的雨鞋上沾满泥巴,一看就是刚在地里忙完。王伟告诉记者,回国后他一直琢磨着自己创业干点事儿,但是一直在“去海南”还是“留家乡”之间纠结。“我们很早就在海南买了房子,今年4月份过去把房子装修好了,其间张书记每天拍视频,把村子里的变化发给我们看。”王伟笑着说,看到在“大教授”的帮助下,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美,夫妻俩最终决定回到朱家岭发展。

“这不,我们也加入了合作社,包了3个种植大棚,现在正忙着去找人安装呢!”说完,王伟骑着电动车载着媳妇继续奔忙起来。

发起“新村民”计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农村“社群空间”和“文化名片”。“新村民”的到来,正深刻改变着村干部的视野和“原村民”的生活方式

“能想象到吗?这个地方原来是养猪场,现在改造建设成了‘毕克官美术馆’;瓦屋庄村也被打造成了‘漫画村’”;“这里是‘设计村’‘康养村’‘围棋村’”……7月7日,李林开车拉着记者在大水泊镇各个村里转悠,既是介绍情况,也是查看进度。他一伸胳膊,斑斑点点的“蚊子包”,“最近一直扑在各个村里,疫情影响了建设进度,正尽快往前赶。”

在首席专家结对村庄发展的过程中,大水泊镇党委按照专业对口、用其所长的原则,安排专家指导各村对历史、自然、文化等特色空间资源进行挖掘、归类、整理,专家根据各村特色和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出各具风采的“文化名片”。在首席专家引领下,大水泊镇已初步形成20个特色村。

光有名片不行,关键还是要有人气。大水泊镇发起了“新村民”计划。以首席专家为媒“以才引才”,通过流转村民闲置房屋的形式,吸引“新村民”进驻。“村里统一流转房屋,首席专家和村里签租赁合同。一套四间屋的老旧房子,一次性签约,就可以享受房屋20年的使用权。前提是专业人才必须按照特色村统一风格,对房屋进行装修改建。”最早发起者李久太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设计村”初家村,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记2020年云南省大理州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在学校挂职进修活动
张桂梅送考,13年来从未缺席
打破传统,创新模式!龙华这场活动太精彩!
最新图文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乡村“首席专家”裂变之路
市北区登州路街道“三到位”助力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顺利有序开学
山东济阳一高中生校内被捅行凶者为高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