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内蒙古自治区 > 正文

食品领域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形式审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项目公示

2023/7/6 21:24:44 点击:
模块化示范推广。项目主要技术“东寒杂交技术在农区舍饲肉羊推广应用”列入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和农牧业主推技术。察右前旗将东寒杂交列入乡村产业振兴衔接资金项目,搭建起“企业+农户”发展平台,规模养殖和种羊生产企业3家,养殖场户8家,中小养殖户60余户,带动帮扶户780户,解决了长期制约舍饲肉羊品种不优,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的难题,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364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局嗜热链球菌与乳双歧杆菌基础功能性研究及熟酸乳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乳加工技术刘志忠,姚凯,穆雪峰,陈海丽,李娟,崔海平,冉娟,杨波,刘智龙,崔继平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一等奖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几千年沿袭的游牧生活日渐减少,传统发酵乳制品的制作和食用在其日常生活中地位越来越显的不十分重要。随着传统发酵乳制品制作的减少,蕴藏在其中珍贵的乳酸菌资源也将会减少,甚至最终丢失。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以及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制备传统发酵乳制品所采用的原料、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乳酸菌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是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通过分离、收集,这些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一些具有优良发酵特性和益生作用的乳酸菌,可以使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保护及利用。因此,发掘、收集、保藏我国少数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乳酸菌资源,对今后我国乳酸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及提升我国乳品工业的核心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发酵乳多年来增长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产销量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是众多快速消费品类中的领跑者。近年,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具有增强胃肠道功能、改善代谢和提升机体免疫等功能特性的益生菌发酵乳成为当今和未来益生菌发酵乳研究关注的热点。2、主要技术创新点从草原样本中采集,通过现代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发酵乳中的乳酸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筛选出两株明星菌株,嗜热链球菌CZ-03和乳双歧杆菌LGG-08,完成了发酵特性、益生特性和人体临床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发酵菌株。首次提出发酵菌株与益生菌株两种菌株复配研究,形成了益生菌发酵剂直投菌种,并在发酵乳中产业化应用,为我国解决发酵乳中的“芯片”乳酸菌基础发酵剂产业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发酵乳产品研发上,突破了原有酸奶研究思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株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基础上,首次使用褐变工艺,开发出了颜色不同与普通发酵乳,风味独特的“熟酸奶”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熟酸奶”填补了国内技术开发的空白,对引领传统乳制品产业创新升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3、成果取得的价值丰富低温酸奶产品种类,提高低温产品的品牌效应,弥补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空白。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2篇。完成了菌株的动物实验,产品的人体消化、便秘临床功能试验。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间接为养殖、种植环节增加就业人数超过500户,实现了年产熟酸奶19000吨的规模。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额4.18亿元,实现利税466.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375赵春江乳业智慧牧场标准化及关键技术软件工程赵于东,周文霞,房建东,高静,范争气,关金森,李菲,春梅,仲丛林,程晓东,赵青山,王莉莉,闫高亮,郑承云,李宗霖,杨艳萍,巩韶飞,秦维廷,梁永梅,史小龙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一等奖“乳业智慧牧场标准化及关键技术”项目以奶牛智慧牧场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为重点,主要如下:3.1项目研究意义一是顺应我国奶业振兴需要,推动乳业智慧牧场规模化、规范化养殖管理,促进奶源供应,实现提质增效。二是研究万头奶牛牧场全混合日粮(TMR)精准饲喂管理关键技术,促进奶业生产高效低耗;强化各地奶牛智能饲喂数据指标监测分析预警,提高一体化管控能力。三是利用标准规范指导高新企业开展技术产品研发,带动中小微企业建立新兴产业模式。3.2国内外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点一是建立乳业智慧牧场系列标准规范。先后形成《乳业智慧牧场建设规范》等多部地方标准,并通过国家行业标准审定立项,开展繁育、饲喂、挤奶、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二是建立万头奶牛牧场全混合日粮(TMR)精准饲喂全自动饲料配制及远程自动化监测管控。开发万头奶牛牧场TMR智能饲喂中心,在加工环节设置饲料加工暂存仓、设置称重传感和流量监测,提高饲料生产效率和配料精度。三是建立统一监测管理大数据云平台。将不同地区各乳业智慧牧场生产管理平台数据实时汇聚,形成数据集成,实现一体化监测分析。3.3成果产生价值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精准饲喂、发情监测、分群管控、牛只福利、养殖管理、环境控制、生鲜乳收购、质量追溯、粪污处理的乳业智慧牧场系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知识产权。二是在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智慧牧场系列标准规范推广应用,公司共55个自营牧场、27万头奶牛全部实现数字化精准饲喂,全部实现粪污处理,18个奶牛场开展发情监测,开展了数据集成分析决策,项目增加原奶产销量94.8万吨、收入51.4亿元、利润7.2亿元、节支总额1.0亿元,为国内奶市场供应发挥巨大作用。三是标准规范拉动智慧牧场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万头牧场智能全混合日粮(TMR)中央厨房为重点的高科技产业,推广到10个省市区,项目执行期累计实现收入1.4亿元;带动5家中小微企业智慧牧业新产业模式创新,产生牧场智能化系统、智慧项圈、称重系统、奶牛活动量釆集器等20余项新产品,累计实现了28万余头牛只的智能化管理,成果产生收益2600余万元。四是打造可循环生态系统,通过推行标准规范,提高粪污处理机电设施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区、超过27万头存栏奶牛的的55个牧场全部进行了粪污环保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粪污对地下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处理后的粪污成为有机粪肥还田,产生了显著生态效益。自然科学奖序号提名者项目名称学科分类名称1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提名等级项目简介15李培武黑胫病病原特性、检测及油菜抗病机理研究植物病理学宋培玲,李子钦,郝丽芬,皇甫海燕,燕孟娇,史志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二等奖黑胫病是我国油菜产业中继菌核病、根肿病之后又一种发生严重的病害,其致病菌为小球腔菌属真菌Leptosphaeriabiglobosa,造成油菜茎秆局部组织坏死,引起植株早衰,导致结荚减少、粒重减轻、荚果开裂、不正常成熟。由于黑胫病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且有关L.biglobosa的研究报道很少,以致我们对该病害的致病流行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生产中也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技术。团队针对黑胫病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创造性的建立了油菜籽携带黑胫病菌的检测方法及病原入侵预测模型,首次建立了先大量提取再微量提取的DNA提取法,在油菜籽携带黑胫病菌的检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检出灵敏度高达2‰。前瞻性的建立了黑胫病菌入侵预测评估模型,预测无检疫措施下其随种入侵我国后未来3年、5年、7年、11年的传播蔓延速度,构筑科学防范体系的同时利于获取其在我国扩展蔓延的第一手资料。2)首次分析了我国7个省区84株黑胫病病原菌的遗传变异水平,菌株共有24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8.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3,香农信息指数为0.50,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1~0.25,香农信息指数范围为0.16~0.37,多态性位点百分数范围为26.53%~67.76%。3)在国内率先运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可视化地揭示了黑胫病菌在油菜茎叶中的侵染扩展过程,发现黑胫病菌侵染过程中不形成侵染结构,由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侵入,沿叶脉向下传导,在皮层组织中定殖后从薄壁细胞间隙向维管组织蔓延。4)首次评价了我国部分主栽品种的抗黑胫病水平及不同抗性品种响应黑胫病菌侵染防御酶活性变化规律。现有种质资源蕴藏着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已知的12个黑胫病抗性基因多数以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布在我国的30个主栽品种中。抗性品种响应黑胫病菌侵染,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防御酶活性与品种的抗病性具有正相关关系,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的高低与早晚,可作为早期鉴定油菜抗黑胫病的生理指标。5)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测序技术,获得了黑胫病菌与油菜互作的差异表达基因,率先揭示了油菜抗黑胫病相关基因的功能,明确了油菜响应黑胫病菌侵染特异基因bnWRKY70、bnERF019、bnNAC61的功能,均正向调控油菜的抗病性。首次诱导克隆了甘蓝型油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相关基因并验证了抗病功能,为全面揭示油菜与黑胫病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8篇,获批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登记科技成果2项,创新点突出,成果显著。59内蒙古农业大学乳酸菌基因多样性及其环境适应性机制乳加工技术张文羿,刘文俊,于洁,王记成,钟智,何秋雯内蒙古农业大学一等奖本项目隶属于食品科学技术中的乳加工技术领域。发酵乳制品营养价值丰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乳酸菌菌种及其相关技术是发酵乳制品的核心,被誉为产业的“软黄金”和“芯片”。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揭示乳酸菌的基因多样性,明确其环境适应性机制是推进乳酸菌资源开发进程的关键环节。该项目采用宏基因组研究方法,率先解析了传统发酵乳制品和多种胁迫共存的肠道环境中乳酸菌的基因多样性。以具有多年系统研究基础的益生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针对抗生素和营养胁迫条件开展了长达五年的实验室进化研究。有机结合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编辑技术明确了不同胁迫环境下的进化演变规律,阐明了乳酸菌抵御抗生素和营养胁迫环境的分子机制。主要发现点:1.揭示了乳酸菌在营养丰富的自然发酵乳和多种胁迫共存的肠道中基因多样性,发现其通过基因变异和代谢调控主动适应不利生境的适应性进化规律。2.明确了益生乳酸菌通过碱性休克蛋白、ATp依赖蛋白酶和热应激蛋白维持自身稳定实现抵御抗生素胁迫的特有分子应答机制。3.发现了益生乳酸菌通过改变细胞包膜组成、激活磷酸转移酶系统、增加氨基酸积累量等多种策略适应营养胁迫环境的生存机制。科学价值:1.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探究了营养丰富和多种胁迫共存的生境中乳酸菌基因多样性的演替规律,揭示了乳酸菌在不同生境中的适应性机制,为乳酸菌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2.成功引入实验室进化方法,真实再现了抗生素和营养胁迫环境下乳酸菌的进化历程。结合多组学技术明确了适应抗生素和营养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为乳酸菌种质资源的保藏、发酵工艺的精准增效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借鉴。该项目代表性论文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mSystem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ofDairyScience、蛋白质组学主流杂志Journalofproteomics和传统老牌期刊JournalofFoodScience。SCI他引总数142次,单篇最高SCI他引59次,并且获得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TannerAward奖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由内蒙古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揭示了乳酸菌适应环境的生理应答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上一页  [11] [12]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徐州沛县湖西职业教育园呈现新气象
2023年云南高考分数线出炉
甘肃公布2023高考分数线
最新图文
德阳中学:暖心慰问显关怀鼓舞士气振人心
三亚高三学生举牌抗议菜价贵学校要求食堂整改
衡鄯两地,有一种美好叫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