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按需配方”、精准饲养;编制了不同主产区3个品种肉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实现了养殖技术的“因种施策”,通过营养保障品种特性的充分发挥;构建了我国放牧肉羊营养工程技术体系框架,建立了蒙古高原牧草营养价值数据库及放牧肉羊采食量预测模型,确立了放牧羊营养监测技术,研发了放牧羊不同生理阶段及不同季节配套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开发了系列营养调控产品,实现了放牧羊“测草配方”、“以草定补”,为蒙古高原牧区放牧羊科学饲养提供了技术支撑;集成营养调控、饲料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研发,形成了放牧绵羊母子保健互补一体化养殖技术体系,从肉羊养殖全链条实现节本增效,推动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本项目发表论文18篇,参编著作5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制定地方标准13项,开发产品4项。放牧绵羊母子一体化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农办科【2021】18号)、2022年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该成果经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评价,以中国工程院张涌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和实用性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2021年,项目成果在内蒙古33个旗县建立了132个示范点进行了推广,覆盖绵羊2810.2万只,新增经济效益28.17亿元,有效缓解了草原生态压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26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肉牛创新繁育与精准养殖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家畜遗传育种学王峰,胡明,栾庆江,戴雁峰,羿静,王岗,刘桂瑞,达来宝力格,田如刚,赛音,何云梅,薛岭,赵濛,高丽娟,郭文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草原和牛投资有限公司,鄂托克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多伦县畜牧工作站,内蒙古政福牛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安格斯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一等奖肉牛产业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比较传统,成熟的产业主要得益于其专业化程度高,具有较系统且分工合作的体系比较健全。我国的养牛业发展较为悠久,但是由于一直处于农耕时代,所以牛始终是生产资料,而非生活资料,在相当的时期内是附属产业,上世纪90年代肉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肉牛品种选育、提高群体繁殖率和实施精准化规模育肥方面仍存在技术的瓶颈。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肉牛新品种是目前的紧要任务。积极地推广科学技术措施提高肉牛的繁殖率,是解决肉牛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突破口。肉牛育肥必须采取集中化、规模化和精准化的技术措施,才能实现牛肉的安全和优质。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技推广中心联合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组成的研究团队,自2016年起,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基金、内蒙古科技创新引导资金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品种选育、提高母牛繁殖率、奶牛公犊快速育肥及数字化精准养殖技术的研发,开展了技术攻关工作。经过几年来系统的研发与示范应用,在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方面,对内蒙古本土化培育的红安格斯牛的系谱信息记录、生产性能测定、全基因组SNp分型的信息开展了检测分析工作。实现了对本土化培育的红安格斯牛的遗传潜力的预测评估,以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和高效利用为重点,采用传统肉牛表型选育为主,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辅助的联合方式,建立红安格斯牛本土化选育技术体系,培育公牛已经入中间试验阶段,每年后测公牛达到30头以上。在提高母牛繁殖率方面采用营养与繁殖控制技术先集合的技术方案,综合配套应用,母牛繁殖率提高17.3%,群体年繁殖率能够保持在82.7%以上。奶牛公牛育肥方面完成了奶牛与和牛杂交一代(“和荷”F1)的系统饲养管理技术模式构建和使用,已成功建立起了“和荷”F1的培育、育肥、加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体系;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根据育肥牛饲喂期营养需求,开发架子牛快速育肥营养检查软件一套。在母牛繁育管理和育肥牛营养检测方面实现了动态数字化采集、数据统与分析。四个方面的技术成果适用范围广、轻简化、推广性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围绕上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制定和颁布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5篇)。264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向日葵列当灾变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白全江,云晓鹏,赵君,周伟军,杜磊,张键,许玲,黄红娟,席先梅,贺小勇,苏雅杰,张文兵,田晓燕,刘胜利,张之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疆农垦科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等奖向日葵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7%左右,而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向日葵生产基地。向日葵列当(OrobanchecumanaWallr.)是一种严重危害向日葵的寄生性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向日葵产区,靠假根侵入向日葵根组织内掠夺营养和水分,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30%~50%之间,严重时绝收。其产种量大,种子休眠期长,易于传播扩散,自2010年以来发生面积快速增加,仅在内蒙古的发生面积一度达359万亩,造成经济损失十亿元以上。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进化迅速,目前已知生理小种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高级别生理小种的寄生能力更强,可以攻克现有的向日葵品种抗性基因。由于向日葵列当物理、化学、生物防除困难,因此对我国向日葵产业及油料作物安全构成持续性的威胁。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自2009年起,在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计划、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向日葵列当的发生危害、互作机制及防治技术开展了系统的攻关工作。经过10余年研究,探明了我国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构成、适宜环境条件等成灾机制,为科学防治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向日葵列当与向日葵之间发生的复杂互作关系,明确了向日葵诱导抗性建立机制并创制了诱抗剂防治新技术,突破了防治措施单纯依靠少数抗性品种的现状;构建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抗性品种为核心、诱抗剂为重要措施的向日葵列当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适用性广、经济有效且对生态环境友好。围绕上述成果,先后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论文1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编著或译著著作2部,制定和颁布地方标准3项,曾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和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22年,本项成果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由柏连阳院士和宋宝安院士领衔的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本项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列当与向日葵互作机制及诱抗剂的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9~2021年间,项目技术在内蒙古、新疆等向日葵主要产区应用面积249.53万亩,为种植户挽回损失97796.53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本项成果,成功遏制了向日葵列当的进一步为害蔓延,为保障我国的油料作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352通辽市科学技术局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哲稻3号选育推广作物育种学包红霞,张力焱,王健,塔娜,王宏伟,黄金龙,孙翠玲,白那仁图雅,齐金全,刘洋,霍红亮,李扬,张凤杰,姜汇,吕晓柔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吉林省黑土地农资有限公司,扎赉特旗粮保农米专业合作社,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一等奖1、研究目的及意义目前,自治区水稻生产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二是高产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投入。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是提升自治区稻作科研、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2、主要技术创新点(1)组合优异母本“五优稻1号”有籼稻血缘,父本“吉粳88号”有粳稻血缘,父母本地理血缘远,具有高产、优质等目标性状特点,通过杂交、系谱法选育的哲稻3号聚合了双亲优势基因,抗倒伏力强,高产稳产,品质优良。(2)高产抗倒高产抗倒是哲稻3号受欢迎的突出特点。在世代选择中,加大株高选择压力,对株型、茎杆强度等与高产、抗倒伏相关的性状严格筛选。哲稻3号株高91cm,茎粗4.1mm,株型理想,抗倒伏,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623.2公斤。(3)优质广适达到国家优质米二级标准,可在≥10℃活动积温2700℃的地区广泛种植。(4)良法配套研究哲稻3号对光热资源及水肥的高效利用规律,集成的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实现了亩产优质稻谷620公斤以上。采取抓大户、树典型的办法,在示范区以点带面,稳步推广。3、成果产生的价值3.1知识产权情况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种粳稻栽培用施肥装置,专利号:ZL202022383272.1。3.2推广应用情况哲稻3号偏矮秆,株型理想,抗倒伏、高产优质,深受稻农和销售商欢迎,市场竞争力特别强。在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及吉林省稻区,2019年—2021年三年累计推广389万亩。3.3经济效益2019年—2021年累计增产稻谷19897万公斤,累计增加产值达59611.8万元,累计新增利润47739万元,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3.4社会效益水稻新品种哲稻3号及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提升了通辽地区马莲河大米、鲜光大米等品牌的影响力,品牌效益增加了企业和稻农的收入。通过技术服务与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社会效益显著。3.5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项目单位建立了自己的新品种选育体系,具备了不断为生产提供优良新品种的能力。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上培养了一批人才。哲稻3号仅2021年推广面积达到149.6万亩,结束了自治区没有自主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历史。在科技创新上,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353通辽市科学技术局食用油葵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作物育种学刘海学,左志军,杜锦,郭小鸥,乌云格日乐,李淑梅,田福东,李爱武,刘海波,姜海超奈曼旗享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农学院二等奖针对食用油葵产业缺乏优质高产高抗杂交品种,食用油葵育种周期长、品种更新速度慢、食用油葵栽培管理粗放等问题,本项目围绕食用油葵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周年三代油葵自交系选育、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推动了食用油葵优异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1.首次提出不同种群为特定雄性不育系寻找保持系的方法,在葵花新品种“享禾大白边”当中找到其他葵花种群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的方法。2.创制出一种食油葵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方法。通过在葵花的群体中找到雄性不育系植株,采用套袋、授粉、筛选等方法,获得雄性不育率100%,且具有稳定目标性状的雄性不育系。3.提出高产和抗病虫害、抗倒伏、抗早衰的一
高三抗葵花种子选育方法,建立了成功率高、周期短、操作简便、成本低的周年三代油葵自交系选育方法。4.开展了“享禾大白边”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从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形成了适宜该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该食用油葵选育技术保持系的查寻范围大,样本多,成功率高,周期短,适于组建跨种群的两系或三系组配,通过2-3年5-6代的选育,可以得到一种具有优良品性的雄性不育葵花自交系和保持系,进而为葵花杂交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显著提高葵花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选育,培育出的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系“享禾大白边”的株矮、抗倒伏、籽粒好,抗病、抗旱等优良性状,与多种目标品种组合育种,均收到了满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