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当雄县 > 正文

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

2023/8/2 3:07:50 点击:
诉家人了。

那时,父亲刚查出肺癌晚期,医生说只有几个月时间。唐尚珺哭了很久。他第一次感到,在生死面前,上什么大学没那么重要了。害怕“以后没机会了”,他想带爸妈去北京看看,他们一辈子在农村,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为此,他报了中国政法大学,选了分较低的工商管理专业,想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有一个带父母去北京的“理由”。

隐瞒六年后,终于开口了。

“瞒着我不怪你”,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笑容化进皱纹,“我还是开开心心的,父母也期望儿子有出息。”她安慰儿子不要担心父亲的病,专心读书,“生有时死有命。”

父亲在病床上看到了通知书,也没怪他,说他的毅力值得钦佩,为他自豪。

终于不用隐瞒了,唐尚珺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轻松。

此前,因拍摄困难,纪录片搁置了两年。何汉立重新向台里申请经费,想帮助从“高八”读到“高十”的唐尚珺圆梦。

在他的支援下,八月,唐带着父母去了北京,逛了天安门、故宫、长城,尝了北京烤鸭。“没想到这么老了还有机会来北京”,在纪录片《高十》中,两位老人笑得开心。

2016年,唐尚珺和父母在长城。图片来自“纪录少侠”微信公众号

那年暑假,唐尚珺看到了南宁平果三中的复读生招生广告:600分以上的回去复读,奖励10万,每月补贴2000元生活费;第二年考上清北,再奖励60万。他心动了。

没钱有多艰难,他太清楚了。大专“毕业”后那三年,他的衣服、被子,都是借钱买的。每次借钱都“好难”,有时厚着脸皮问几次才能借到。

为省钱,他像流浪汉一样蹲过桥头,露宿过南宁火车站广场,蚊子咬得全身痒,他又热又困,幻想“要是有张床有蚊帐,能睡个安稳觉多好啊”。

一到暑假,就无家可归。有一年投奔高中同学,才住几天,同学说想一个人住。他郁闷极了,到公园草坪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才被喊回去。后来和何汉立恢复联系后,何收留了他两年。

挣钱更是难。他在电线杆、广告栏上贴过家教广告,杳无音讯,准备去餐馆当服务员时,同学介绍了份家教。他做了一个暑假,挣了三千来块,兴奋地将钱摆成扑克、扇子形状,特意拍照留念。

所以,“很有诱惑力啊”,唐尚珺说,有了这10万,大学学费、生活费不用找家里要了,老爸治疗癌症需要用钱,自己也能帮得上,“不至于说什么也做不了是不是?”

还有清华梦,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可以冲一下”,有信心第二年“不会比今年差”。至于担忧、顾虑,“已经被那些好处给掩盖了”。

唐父后来病情恶化,化疗需七八万,家里有些犹豫,唐尚珺态度坚定,“干嘛不做?留着钱干什么?”

和六年前一样,他再次自愿回头复读,为了钱,也为了“越来越近”的梦想。怕家人反对,他又选择了隐瞒。

2016年9月,唐尚珺去了趟中国政法大学。他在公告栏上寻找自己的名字,看被分到哪个班,之后在校园里逛了一圈就走了。

再冲最后一次

何汉立理解唐复读的选择,“他只是在亲情跟个人利益面前做了一个选择。”唐父接受治疗两年后过世,去世前,唐尚珺请假照顾了他一个多月。

回到平果三中,唐尚珺发现,放弃名校选择复读的不在少数。他所在的班上有40多人,600分以上的有10个。

高分复读生甚至拥有和学校董事长议价的权利。他听闻,有个640多分的复读生向校董提出要20多万奖励,学校应允了。两年后,那人考上清华,奖了60万。

唐尚珺不无羡慕,“能上想去的学校,又能挣到钱,那肯定划算啦。”

这成了2016年之后他复读的动力。

那年,他有了女友,也是复读班同学,小他八岁。两人吵吵闹闹,学习不在状态。2017年高考那两天,女友扁桃体发炎,每天输液,两人因此受影响,都没考好。女友第二年去了广西大学。

唐尚珺则在复读之路上继续:2017年,550分;2018年,619分;2019年,645分;2020年,619分,直到今年的591分。期间也报过重庆大学等学校,但都不是真的想上。他还是想冲清华。

发挥好的时候,唐尚珺说,自己能考660多分:英语、数学130多,理科260左右,语文差一点,不到120。但几次高考,都因粗心丢了几十分。

每次折戟后,他都想再冲最后一次,到第二年,又想再冲一次,如此循环,停不下来。

“因为在边缘,努力一把,如果发挥好,真的(考上)清华北大,肯定光环不一样的。”何汉立理解他,但他还是劝老朋友,选择比努力重要。

平果三中后来奖励变少,唐尚珺读两年后,换去柳铁一中,之后又到百色鸿顺中学读了两年——这所学校奖励十分诱人:600分以上的复读,奖5万,学费生活费全免;第二年考进排名前十的大学,奖励10万。

但不论在哪,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单调: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晚上12点睡,看书做题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过600分后,连听课都少了,他和几个成绩好的自己到教室自习。每周休半天,打球、弹吉他或出去走走。

在鸿顺中学,学校只有一栋五层楼房,楼上宿舍、饭堂,楼下教室,“跟监狱差不多”。

混在小自己十几岁的同学中,有的老师一眼就看出,“这家伙读了好多年的感觉”。还有的觉得他成熟,问他,“你是高中生吗?”他心里咯噔一下,说自己“复读了几年”——没敢说具体年份。

这两年,时不时有自媒体截取纪录片《高十》片段发布。何汉立说,这几年他不断收到网友私信,跟他打听唐的近况。

唐尚珺有一次坐火车时,对面的阿姨盯着他看,问他,“你是考上北京的大学又不去的那个吗?”

“像吗?”他尴尬地笑笑,不知道怎么回答。

害怕被认出,去柳铁一中时,他特意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唐元”,“元”字,带着一丝考“第一”、夺“状元”的寓意。不过,班主任还是认出来了,喊他“唐老师”,有时开玩笑说,“唐老师你痛苦那么多年……”,他赶紧打断。班上同学不明所以,也跟着这样喊。

哥哥看到网上评论后,打电话试探他,还教侄子问他人在哪、在做什么。后来,亲戚都知道他在复读。

今年高考前夕,唐尚珺又上了热搜。有同学跑来问他成绩,他说了之后,同学还不信,“网上说你考了621分,是你骗我还是人家骗我?”

7月回老家时,一位小学同学的母亲来家里,找他帮忙折艘纸船,想拿去问仙姑。

唐尚珺这才知道,同学大专毕业后,没挣到什么钱,也没成家。去年欠了七八万块网贷,被人追债,家里凑钱偿还后,没两天,又接到催债电话。之后不久,同学失联了。他母亲想找仙姑询问儿子去向。

唐尚珺想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大多只读到初中,最好的也只上了三本,没有一个人靠读书走出来。纪录片《高十》中,他的一个女同学专科毕业后进厂打工,四五年后回家相亲结婚,在镇上卖香火,寄希望于小孩圆大学梦。

村里没读出来的,也大多进厂打工,“好多光棍、懒汉”,“整天搓麻将赌钱”。跟他们比起来,唐尚珺觉得自己虽“没有走正常的路”,但不算太差。

何汉立也发现,普通大学出来,很难有好的出路,自己算二本同学中混得好的了。唐尚珺如果第一年去上了大专,未必比现在过得好。

唐尚珺没觉得自己和社会脱节了。每年暑假,他会做家教,空的时候帮何汉立做摄像助理,扛设备、打灯,跟着出去见识下。他还送过外卖,跑一整晚,只挣了110块。这两年,他研究炒股、基金,挣了几万。

外人眼中枯燥的复读生活,他没觉得多苦。“开心100分的话,那我应该有个80分这样子。”

何汉立记得,唐尚珺曾问过他,觉得生活幸福吗?他一下顿住了,想到自己每天忙碌打拼,活得很累,而唐纯纯粹粹去做一件事情,“他的幸福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强”。

“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的”

但唐尚珺也想走出去。

以前他以为要实现清华梦,只能通过复读,“不知道考研可以考想去的学校(清华)”。

在何汉立看来,“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根深蒂固。他觉得,每个人都是唐尚珺的缩影,在各自所处的围城中挣扎,他的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农村青年普遍的困境,想寻找出路而不得。

他早已在南宁买房安家,生下二胎。而唐尚珺,活在自己的时空里,眼看身边人轰隆向前,自己却仿佛再也没有往前走过。

我问唐尚珺,羡慕何汉立这样的生活吗?

起初,他说不羡慕,“他们过的不是我想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后来喝至微醺,他坦言,迷茫时也会想,“要是我读个大学出来工作,有个家,过着小日子,好像也感觉挺好的”,“他们有个家,我就租着别人的房子”,“我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现在回来都没有热腾腾的饭菜”,“孤苦伶仃的”。

他不后悔复读这么多年,但有时也会想,早点出来的话,家里处境可能没那么困难,“不像现在,我啥也没有,想干什么,都是比较难的。”

最对不住的是妈妈。他想把独自待在老家的妈妈接到身边,可他没房子。

又一个五年过去。一次次够不着后,唐尚珺终于开始认清现实:上600分后,想要涨分难上加难。他由此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不再执着于非清华不上,甚至,“到这种阶段,大学可读可不读”。

有时想妥协,上不了清华,就上个好点的大学,哪怕是名校不太好的专业,毕业后出来可能会容易点。他对物理、机械、车辆工程感兴趣,但他自知很难靠这些“吃饭”——等毕业都快40岁了,“谁会要你啊”。

何汉立建议他,学师范类专业,将经历变为资本,毕业后开培训班,或者学金融,以后做股票大师。

“考场很小,社会很大。”他提醒唐要慎重选择,“你要是还年轻20多,你出来随便选啊,现在不容许你再走回头路了。”

唐尚珺已经感到,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没什么选择了。今年实施的双减政策,让他更加茫然。

8月,唐尚珺到广西平果县一所新开的私立高中报名,校长见他不像学生,问他,“你是谈生意的吗?”最近,他在南宁出租屋备考,每天看书,做饭,偶尔骑车出去兜风。打算下学期再去学校。

家人知道了他的选择,没再说什么。不用再隐瞒,他觉得舒坦。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今年,广西开始启动新课改,2024年将采取新的高考模式,不再分文理科。

“压力很大”,他说,“争取明年(考)最后一次”。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广西大学。深夜,校园静寂,唐尚珺仰靠在湖边椅子上,背后一轮圆月。在这无边的黑暗中,我问他,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他轻轻吐出两个字,“自由。”

日落时,唐尚珺和何汉立的背影。图片来自“纪录少侠”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复读十二年

上一页  [1] [2] [3]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新疆阿勒泰市:志愿服务助力高考
为孩子学习生活锦上添花遂川62岁阿姨的陪读经历
3月27日起,常州有序组织高三年级返校复学
最新图文
自贡自流井区:多部门多举措联动开启高考“护航模式”
立功官兵休假回家家乡领导车站相迎
护航中高考枣庄市中区启动“禁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