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个永远很高兴的伤兵的幽默故事。”薛小姐说,“你想到过一个纽扣对于前方士兵的意义没有?”
一九四〇年六月十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仅是薛小姐负责的一张574号病床就安顿过三四十个人,可见抗战中的牺牲、伤残之巨,这为战士的故事提供了背景。
b.战士入院后从未痛楚地叫喊,只是一味地笑,呆想,睡觉,薛小姐认为他是个乐观而缄默的人,文章最后也证实了她的判断。
C.纵观全文,战士爱笑,既是为自己抵准要死却大难不死而开心,也是为发现了自己为一颗纽扣差点牺牲生命的“傻”而自嘲。
D.作者并未亲历亲见,却细致入微地叙述了一个战士的故事,喜爱中有敬意,还通过一颗纽扣这个细小之物表达了对抗战事业的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讲述了抗战中的一件事,主体内容由薛小姐展开,而事件的真相又由战士揭示,给人以曲折有致、别有洞天之感。
b.流血、伤亡是战争的本来面貌,但本文却着力写战士受伤前后都心心念念一颗纽扣,表现了生动活泼的人性,令人动容,以小见大。
C.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头讲述特点,很符合人物身份,如战士说话时多短句,常重复,爱反问,话题或内容时常跳跃等。
D.慰劳队的出现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战士检视慰劳物品时想起针线、纽扣,急着让薛小姐转告慰劳队,从而才展开了纽扣故事的全貌。
8.在与战士的交往过程中,薛小姐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本文的题目是“他要一颗纽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作者以此命题的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①,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材料二:
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
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
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管人命”中的“草管”用法相同。
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
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
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
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
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林子敬悴武昌①
刘克庄
阃②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
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③。
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
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
[注]①停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
b.领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
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
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
16.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的诀窍不是让树木活得长、长得快,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观点对育人治国颇具启示意义。
(2)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与《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以宽广的水面衬出了船之渺小。
(3)“浊酒”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借一壶浊酒,浇胸中块垒,在古诗词中并不鲜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生活中最常见的静电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成因复杂多样,科学家至今还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这种现象。现在公认的影响因素有:材料本身的性质、局部的粗糙度、摩擦的力度、环境湿度等等。摩擦能生静电,但A,如在太空中,太阳光中的高能紫外线和X射线照射物体时,会把电子驱赶出来只留下一层正电荷,也会形成静电。
①生活中,静电电荷量极小,②电流也很微弱,③虽不会让人致残致死,④但给人们带来的烦扰俯拾皆是。⑤在危险场合,⑥静电就能酿成大祸,⑦如有的面粉厂就因对静电防范不严格而发生可怕的粉尘爆炸。虽然大多数静电有害无益,b,让静电按照人们的意志行事,也能创造价值。对静电最成功的使用案例应该是复印机。它先在半导体上布满静电,再用光照射不该有字的地方,把这里的半导体变成导体,消除此处的静电,留下未被照射的静电区域吸附碳粉进行复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往年,五龙堂的变吉哥,总是在春儿家的门口,摆个起花摊儿。头天晚上,春儿就给他把地方打扫干净:中午买卖忙,还给他端出碗便饭来。()五个火球儿在天空极高的地方飘下来,像分开下垂的花瓣儿。临到晚上收摊,变吉哥就给春儿留下这么一把小起花,算是“地铺钱”。
今年,变吉哥没有扎起花,他担了一筐小灯笼来,灯笼做得很精致,画儿的颜色水色都很新鲜,还有走马灯,他装好一盏,挂在筐系儿上。前面跑着一群日本鬼子,在后面追赶的是八路军,男男女女的老百姓,背着铁铲大镐去挖沟,鬼子就跌跟头马爬地受擒了。立时就围上一群孩子来,用买花炮的钱买了去,变吉哥叫他们拿好,别碰破了,还告诉他们点灯的办法。
春儿抱着一捆线子从家里出来,笑着问:“怎么你不扎起花了?”
变吉哥说:“你没到区上开会?你村的武委会主任没给你传达?”
“传达什么呀?”春儿问。
“你们村子大,工作可落后哩!”变吉哥说,“各村不是成立了武委会吗,今年禁止装花裹炮,留下硝磺火药,制造地雷手榴弹,好打日本。”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变吉哥做的起花,起得直,升得高,响得脆,还带着炮打灯。
b.变吉哥做的起花,带着炮打灯,还起得直,升得高,响得脆。
C.变吉哥做的起花,带着炮打灯,还升得高,响得脆,起得直。
D.变吉哥做的起花,升得高,响得脆,起得直,还带着炮打灯。
21.请解释文中“跌跟头马爬”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句式使用上颇具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人生的一大遗憾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我也曾想过”。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9分)
1.(3分)C(国际标准时间本身并不滞后,只是发布滞后。)
2.(3分)D(文章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这一结论。)
3.(3分)A(A项,北京时间是国内用户设备时间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