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安义县 > 正文

全国一等奖+5!安义学子“第二十四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佳作欣赏→

2024/9/19 19:09:03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4-05-22

日前,

由中国侨联、全国台联。

人民日报海外版、快乐作文杂志社联合主办的

“第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

评选结果揭晓,

全部奖项已经产生。

我县5名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次大赛中,安义县侨联广泛宣传发动,在安义中学、安义二中和安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分别设立参赛点,老师和学生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我县杨子康同学参赛作品《科技本无过,自强未可弃》、李嘉乐同学《以德用技,行事有底》、陈怡霏同学《乘诗词一舸,承文化之美》、陈可欣同学《我见青山多妩媚》、欧伟俊同学《诗和远方其实并不遥远》荣获全国一等奖。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TA们的获奖作品吧!

科技本无过,自强未可弃

安义中学高一1班杨子康

指导教师:李小明

时代更迭加快,科技愈加发达,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是信息发达,人们有了认知盈余,忧的是人心存惰,会出陷入“信息巨婴”的境地而无法自拔。但跳出这件事,我们看见的是自立自强的态度,才是成功利用科技的关键。

做到这点应先正确认识自强。自强精神是抽象的,但放在具体的事物上,它便有了清晰的形象,首先应该明白自己使用科技的目的是方便学习或生活。既是为了学习,并不要想着其余的事物,不要用它来娱乐不要用它来作弊。这是自强的片面体现,虽片面,但却并不错误。真正的全面的自强是抽象的,但也是要落在具体的事物、生活中,于是全面的自强就变得片面了。所以说,自强是在日常生活中。小事中提炼出来的,而只是作为一个利用科技的一个优良条件,却也是必要前提。

求自强者,应正认知,审利弊而后行。这么说有些抽象,譬如当今的网瘾,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本应该在校学习,却在街头混迹并引以为傲。这是认知上的问题,也是心态上的问题。他没有看见网络读笔,只看见了一时打游戏的畅快。这是认知问题,他一时的畅快,被他认为是远胜于一生受用的知识,这也是认知问题。所以自强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强。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认为科技利弊各有,但一件事如使用网络搜索高考作文,弊是大于利的。一时任务完成了,但弊却在,失去了自己思考的机会。而在面对网络等科技时,也应该审利弊而后行之。

知自强者,明主次,三思而后行。用好网络等科技,应先明白自己与其科技的位置,其实这也是认知上的一个方面,但方向并不相同。很多青年几乎将网络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连生活都要靠科技,成了网络巨婴,失去了生活主动权,这是令人唏嘘的。但反观真正利用网络者,都是将科技当作工具般的物品,最后正确地取信息点为己所用,高科技为己服务。正是两者不同的从属关系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因此,摆正位置,理好“我们才是科技的主人,科技顶多是服务我们的工具”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认识,理好从属关系,可是我们不至于得不偿失的境地,但真正做到利用科技完善自我,实现科技为民服务的,又不只局限于认识自强上,更应以具体行动加以实践。

完善自我,就要利用好科技产生的信息盈余。盈余的信息是一大优势,但只有正确利用了才是自己的优势,为自强才可以利用好信息盈余而不吝。其无被无故消耗。高考学生有了网络,有大量考场佳作,又是利用好的方式,这自然是一大资源。但若是以自暴自弃的形态,那么他们也只能用其作为补作业的手段。

对自强以实践,需要独立的思考。人是思考的动物,“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人们因有了思考能力,而有了认知自我与外界,人们丧失在科技中丢失了自我,正是因为科技送来的海量信息与他人的认知,这种现象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又一次似乎回到了利用好信息盈余的问题上来了,实际上又有一些不同,多了些自己动脑的成分,但这种成分构成了自强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由认知自我到认知外界,理清自己与科学的主仆关系,是不迷失自我的前提,而做到从生活中认知自强,利用好信息盈余,做到独立思考,这才是完善自我的方式。

以自身为木,自强为刃,千刀雕刻自成艺术名作。在万千广大汪洋中,以科技为舟自强为桨,历经风雨必能搏浪高万丈。利用好科技所带来的优势,做到自立自强之际,正是破旧立新,完善自我之时。

以德用技,行事有底

安义中学高三21班李嘉乐

指导教师:白小金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科技的魔力正不断地拓展着人类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这些无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科技的光辉,还需审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在技术进步面前应保持的智慧。

当前全国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然而,科技所衍生出的产品却在危害人类,追溯本根,是来自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事底线的有所差异。

以德创新,才能开拓新领域。

古人说:“国势之强由于人。”回望历史,共和国大厦的一砖一瓦,无不浸润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心血与家国情怀。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于敏、黄旭华、孙家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科技的创作者用赤诚的道德精神,撑起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脊梁。看如今,“嫦娥”奔月、“蛟龙”深潜、巨舰破浪、高铁飞驰、通信畅达……国家科技硬实力激荡着东方古国的青春朝气,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复兴征程上。

鲁迅曾言:“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已兴起。”破底发展,终究“死路一条”。然而,先辈秉持的韧性精神,在后辈的少数人手中却变得如似朽木那般,在ChatGpT一夜之间爆火网络,人们在享受科技智能便利的同时,却在使人产生惰性情绪。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大学教授也乐此不疲,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在逐渐凸显,数据化时代下的互联网,花季少女被疑偷窥,被网友人肉搜索,不堪受辱自杀;在“秦火火”等人的煽动下,大批网友对张海迪等名人人身攻击……在娱乐商业化至上的时代风气下,人们违背自己的底线,漠视自身的道德问题,以所谓的个人“道德”去伤害陌生人,这真的是科技发展应该有的未来吗?

行走于科技未来发展道路中,我们急需保持与科技的边界感。以德用技,行事有底,才能发展科技。“我并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蒂姆·库克的话如黄钟大吕犹在耳畔。

在开创科技的同时,不能忘记做人的本质和道德底线,科技不缺少人才的努力拼搏,缺少的是坚守责任与道德底线的人。唯有加强制度的约束,发挥科技向善的力量,科技工作者秉持正确是非道德观,方能让科技人性化之光照耀人类文明发展的前程。

科技以人为本,以德为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技强国的方向。在科技的道路上,我们始终要记得,“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

科技创新打开的不仅是科技发展的新局面,更是时代前进的新机遇。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应把握道德底线,坚守行事准则,才能在把握科技的智慧,朝向新未来,向阳而开!

乘诗词一舸,承文化之美

安义中学高三3班陈怡霏

指导老师:金莎娟

且将诗词趁年华。

——题记

我看人间美景,从日出到日落,从潮涨到汐落,从过去到未来。在起伏的声韵中,在深刻的意境间,在真挚的情感里,我屏住澎湃的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聆听那些诉说的灵魂。

诗词之美,尤在于声韵之美。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诗人琢磨诗的声韵,打磨诗的结构,发展诗的体式,让诗词成为一个沟通诗人与读者的艺术品,发挥其记载叙述和抒发情感的作用。就如同李白在《长相思》中写道:“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阑”“寒”“叹”“端”四个韵脚读起来意蕴悠长,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却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苦苦追求。

诗词讲求音韵美,字词句的组合。有音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有韵脚的讲究,有平仄相间的谐和……诗人留心诗歌语言上的音韵美感,运用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用之创作诗词,总结出音调规律,进一步规范了创作。讲求平仄相间、对仗、押韵,这既是它的艺术形式,亦是创作技法,保证了诗词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诗词之美,其次在于意境之美。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数语一幅动人景象就此铺开;而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如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于是乎,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词之美,终在于情感之美。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诗词承载着诗人的丰富情感。所谓诗词,就是人类中最敏感、最多情的部分。诗人先把所有的悲哀喜乐都经历过一遍,再把他们千疮百孔的心灵展示给世人看。他们所有的情感,所有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都藏在了诗词之中。

当看着月亮感到孤寂的时候,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便消解了一些孤独了;当遇到人生挫折磨难之时,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便可能减少了一丝惆怅,多一分豁达乐观;当辞别好友,忽然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获得了一些慰藉了。

是啊,任何一个人经历的这些,诗人们都经历过。在人类之中,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并不只是一个人。我们读诗,内心总能触情。那些情感,跨过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隔阂,与我们相连,以通透我们的人生。

江山多少年,百岁繁锦亦如白驹过隙。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之下,曾渡过许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快讯!五区高三8日复学!多校为暂缓入学学生直播课堂!
舒城县疫情期间多渠道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枞阳浮山中学举行2024届高三学生毕业典礼
最新图文
快讯!五区高三8日复学!多校为暂缓入学学生直播课堂!
舒城县疫情期间多渠道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枞阳浮山中学举行2024届高三学生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