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项,“如实”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
b项,“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可见选项说法错误。
C项,“作者所见所历”错,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为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
故选C。
3.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注意本题是找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论据。
b项,选项表述的项羽的结局是历史上真实的结局,没有经过艺术加工,是“历史真实”。不能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故选b。
4.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第二段从“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述,并举了《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这些例子来证明。第三段从“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艺术逻辑”更“灵活”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述。第四段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的角度论述,并举了杜丽娘、孙悟空、贾宝玉为例来论证。第五段回扣论点,指出“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
可见,这段文字运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采用例证法,使论证严谨周密,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首先考生要找到“文学的真实性”指什么,材料二有“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由此可见,“文学的真实性”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而《孔雀东南飞》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鸟双飞,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抗争,对婚姻自主生活的向往,它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6.b
7.A
8.(1)运用双关:表层意指的是歌名,深层意指的是老头儿孤独凄楚的境遇和善良美好的内心。(2)歌曲在文中先后几次出现,有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3)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9.(1)正面描写,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铜牛整体形象,身上的气孔、铸痕、腿和向前冲去的姿势。再细微描写牛的局部特征,反复铺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侧面描写。通过老人的感受来写铜牛。从铜牛的身体、姿势,老人都感到了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3)正侧面结合,作者用如墨如泼,通过对铜牛的描写,不仅让老人有了生活的勇气,更启示读者: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残疾人值得社会尊重和支持,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错误,由原文“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着,‘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就像那支歌,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可知,这里前后照应,暗指玫瑰即便“孤独”,但依然绽放。寓意生命的顽强,是主人公生存状态和内心状态的形象写照。从老人听到歌曲到会唱,体现出歌曲感染了老人,他是孤独的,但顽强不息,也渴望得关爱,而不是选项中说的解脱。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文中的“雨”和“路”衬托了孤寂凄凉感,但本文的基调并非悲伤。结合题目和结尾“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分析,人生虽然艰难,但无论如何都要迎难而上、顽强面对、努力活着,标题“夏天的玫瑰”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浅层含义:由原文“‘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可知夏天的玫瑰是歌名。再由原文“‘……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分析,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写出老人凄苦又善良的一面,和文章主题相呼应。
②故事情节上:原文几次出现夏日的玫瑰,如原文“‘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第二次“‘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隐隐约约还可以听到村子里的喇叭声”,第三次“……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第四次“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这几次的出现,几乎是串起了文章的情节,所以可以算作线索,串联起故事情节。
③人物形象上:几次玫瑰花的不同形态的生长,也预示着老人形象的展现,从可爱伴侣的凋谢死亡,到不愿看到孤独的在枝头上,再到像一团红色的雾,都暗示着老人的生活状态,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人性美和人情美。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事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铜牛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其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分量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品质。
正面描写:①原文说“就是这样一只牛!尖利的犄角、高耸的肩峰、粗壮的腿,一身漂亮的肌肉,向前冲的骄蛮的姿态”,这里用短句强调铜牛的形象。用语简洁,劲道十足,更突出老人对铜牛的渴望。
②再由原文“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可知细致描写铜牛的外形和姿态,交代铜牛吸引老人的原因。
侧面描写:①由原文“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可知承接上文老人买到铜牛后的高兴心理的情节,侧面引处老人对孩子担心的情节。
②再由原文“他让自己不去想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还有这牛尾巴,甩得多有劲!他用手指尖捏捏牛尾巴,仿佛能觉出它的弹性。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可知借写铜牛转移注意力,由孩子的事转移到铜牛身尾巴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
③再由原文“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犄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奔狂跳……”可知,铜牛的外形和老人的心理描写相结合。由实到虚,由形到神,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细腻。也说明铜牛的“生气和力量”“固执和自信”深深地感染了老人。
所以作者不吝笔墨来写铜牛,表现了老人对铜牛的喜爱,展示老人犹如铜牛般的强大精神,感染读者。
10.b
11.b
12.b
13.(1)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
(2)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
14.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大德六年,(尚野)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
“迁”是动词,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
“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