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清崔安军
近读《陵县志》(康熙版),发现有张让墓的记载。
墓的位置“在县东北二十里神头店东南”;立有“孝子坊”;“贡士,洪武间任井陉知县”;“贡生,任虎贲卫经历,母史氏,故于任。让昼夜痛苦不止,跣足扶柩而归,既葬。盧于墓侧。躬自负土筑坟,高三丈余。有司奏闻,旌其孝。”
历史的来由:明英宗御赐“孝子坊”
经查阅《明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孝义》,正统年间则有“陵县虎贲左卫经历张让”。明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殿试金榜名录》有“张让,第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等记载。
就是说,张让是今神头镇人。明朝贡生,正统年间(旧志载洪武年间存疑)任井陉知县,后调任虎贲卫经历(相当于北京卫戍部队执掌后勤保障的官员)。在担任“经历”期间,他的母亲史氏去世了。张让非常悲痛,光着脚丫子扶着母亲的灵柩回到老家南街村安葬,并在墓的旁边搭起草棚守墓三年,每天背土添加到坟头上,坟墓足有10余米高,有官吏将此事报告给正统皇上(明英宗),皇上表彰了他的孝心,拨专款建立了一座石头牌坊,赐名“孝子坊”。
笔者的探寻:“孝子坟”至今仍在
按照书中记载,我们来到了陵城区神头镇。在神头镇政府正北600多米,神头供销社服务楼东侧,发现有一个被灌木覆盖的小土丘。经询问当地文史名人邱维银先生,确认此处就是史载的“孝子坟”“孝子坊”。
“孝子坟”“孝子坊”原先在供销社服务楼院内。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个位置还很偏僻,仅在永馆路西边有一家大车店,西墙外是一片阴森森的松树林,松树林里就是南街村张家坟。1975年,神头供销社翻修扩大了大车店,扒掉牌坊砍掉松树推平坟头,盖起了陵县公社第一栋服务大楼,也叫东饭店。由于当地人非常敬仰孝子,就把孝子坟往东迁了大约50米,在服务楼门市部东墙外,紧靠公路西边堆了一个小土堆。
据邱维银介绍,拆之前张家坟里只有一个大墓,墓顶长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每年春天开白花。坟前是石头牌坊,也就是孝子坊,坊前有倒着的石马。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和集贸市场的繁荣,有很多人家、店铺在这里聚集,逐渐将孝子坟、孝子坊“淹没”了。
温馨的场景:张让母亲晚年幸福
据说,张让从小没了父亲,年轻守寡的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老夫人是明理之人,自己再难也要供儿子上学读书。张让聪明过人,勤奋好学,颇得老师真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过目不忘。他岁数不大便以贡生身份被推荐到国子监深造。
后来,张让出任虎贲卫经历,一家人在京城安家,母亲也进京居住。张让对母亲十分孝顺。他对自己和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可在孝敬母亲上,他却非常大方。母亲年龄大了牙口不好,调节饮食很重要,他就经常亲自到集市上买一些时鲜的蔬菜果品点心等,要求妻子做一些细软可口的食物。妻子也非常贤惠,经常变着法给婆婆做好吃的。
老母亲年龄大了后经常生病,张让亲自煎汤熬药,每次自己先尝后再喂母亲喝药。白天他工作忙,妻子伺候陪伴母亲,晚上他陪母亲说话,喂汤喂药,回忆一些母亲高兴的事,还经常做一些孩子动作逗母亲开心。母亲入睡后,他在母亲炕边的小床上和衣而卧。
孙子们在父母熏陶下,抢着帮父母照顾奶奶,端屎端尿,喂汤喂药,陪奶奶说话,逗奶奶开心,老太太的房间里经常传出母子、祖孙的笑声,老太太活到80多岁。
美丽的误会:“孝子坟”实为母亲坟
张让不但非常孝顺,还非常清廉。他多年担任知县和经历职务,过手的国家财产无数,却从来不徇私,只靠俸禄过日子。在母亲重病缠身的最后几年,求医拿药不断,家境更加困难。他虽然在虎贲卫经历任上,掌管着大量军需物资、经费,却常常为医药费发愁。同事和朋友们知道后,七拼八凑帮他渡过了难关。
张让临终之时,嘱咐子女们将他葬在母亲墓边,并要求以后除了母亲的坟头外,其余都不要留高大的坟头。小小的封土很快就被岁月抹平了,只剩下高大雄伟的史氏墓了。久而久之,人们误将老太太坟当成了孝子坟。
如今,虽然孝子牌坊早已不见踪影,孝子坟也仅剩一个孤零零的小土堆。但是在张让孝文化的感召下,当地孝义之士层出不穷。如带头捐资修建东方朔祠的大善人康福寿;有天文地理,阴阳术数,诸书无不通晓,医卜尤精的理学大家康瀜;有《按淮癸卯二事纪略》一书的监察御史康丕扬;有廉声仕官三十二年,田产不增,去后讴思立祠祀的廉吏山西布政左使石维屏等。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