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7-10
讯山河虽万里,协作最关情。
绿意连绵的武陵山脉与黄蓝交汇的黄河入海口遥遥相望,一南一北,山水阻隔;一西一东,山海相依;因为协作援酉,让两座相距近1800公里的城市紧紧相连,让东营人民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心手相连。
一棒又一棒的接力东西协作,一批又一批援酉干部人才满怀激情、铆足干劲,通过抓项目、搭平台、引龙头、拓市场等举措,有力促进了酉阳高质量发展。
念好“山海经”,东西协作结硕果。眼前,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酉阳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酉”未来产业赋能促发展
当落日的余晖洒在酉水河上时,河上腾起一层薄烟,此时也到了大闸蟹准备觅食、活动的时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东营“东蟹西引、稻蟹共生”的一次产业探索试验,竟然成为酉阳发展的崭新名片。
在黑水镇平地坝村,“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的牌子格外显眼。沿着小径向下,一个个蟹池映入眼帘,刚刚脱过3次壳的大闸蟹在水草间来回穿梭。远处是几名村民端着盆,将饲料一把一把地朝水田里撒去。“在你们那叫‘黄河口大闸蟹’,在我们这叫‘桃花源高山大闸蟹’。”村党支部书记胡青松兴奋地说:“尽管去年我们第一年养大闸蟹,但是我们还是实现了盈利。今年,我们有经验了,等到9月份,来我们这吃蟹吧!”
“当初选定‘东蟹西引’,看中的就是这里的水!”东营市河口区委常委、酉阳自治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挂职)刘斌说,酉阳自治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属全国水资源百强县,而且水温适宜,优良的原生态资源可以为大闸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黄河口大闸蟹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营市有着先进的黄河口大闸蟹种苗繁育技术和养殖技术,品牌知名度高,市场销量好。“经过多次论证,我们选择了这个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
农业技术对于促进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长途跋涉的大闸蟹水土不服的问题,东营支农专家们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开展“巡农问诊”活动,他们考察地形、巡视问题,对群众提出的产业难题“临床把脉”,开良方、施良策;他们组织专场培训,手把手传授农技知识,着力培养村级发展带头人队伍;他们创新关键技术,攻克技术难题,不断助力产业提质增效。近两年来,东营市累计投入鲁渝协作资金1700余万元,建成15个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共计3600余亩,发展起“东蟹西引、稻蟹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桃花源高山大闸蟹美誉度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们的大闸蟹是喝着天然的山泉水、欣赏着优美的自然景观长大的,与其他地区的大闸蟹相比,桃花源高山大闸蟹在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方面天然富硒,富含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更高。”黑水镇大涵村党支部书记、养殖基地负责人石磊介绍说。
大闸蟹的养殖能够为村民增收多少呢?小河镇党委组织委员许林蔚拿桃坡村为例算了一笔账:“东营一次性投资230万元,为我们建立起东营·酉阳稻田养蟹产业园。之后每年,我们仅需支付蟹苗、食料费用及土地流转费用即可。”桃坡村共流转田地、撂荒地267亩,预计水稻年总产量可达到8万斤、蟹总产量8万只,年总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分到村民头上,一户村民获得土地租金200元/亩,利益分红300元/亩,带动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这只是分红,基地栽秧、管护需要大量人工,村民平时就在基地务工,每人一天有80元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不但村民富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我们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养殖模式,大闸蟹项目收入占村集体收入50%以上。”
项目赋能是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东营、酉阳两地坚持把产业带动作为协作的主要抓手,找准两地结合点,以实现双赢的目标推进两地产业广泛合作。“东蟹西引、稻蟹共生”产业模式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历程中的一个缩影。
发展产业是协作的根本之策。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提出了“3134”发展模式:即着力打造产业、消费、劳务协作3个“升级版”;力争实现1个产业突破点;全力推进酉北“茶蟹”、酉西“菊蟹”、酉东文旅融合产业3条发展线;突出做好劳务、消费、文旅及宣传4方面重点工作,紧盯关键工作“点”、打通联动发展“线”,聚焦协作统筹“面”,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扎实到位、落地见效。
放眼望去,在重峦叠嶂中,有“千亩景观梯田产业园”将“撂荒地”变“希望田”的振奋人心;有千年金丝楠“老树新发”再造“金饭碗”的啧啧称奇;中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建设及油茶加工芳香扑鼻……一切美好变化中蕴含着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汗水与努力的付出,他们跨越千里,主动融入,在酉阳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下,迅速开展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酉”大计民生福祉步步稳
恩人!
当得知记者来采访时,花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蔡寿波将“恩人”两个字脱口而出。“你不要以为我夸张,我带你去看看。”
车穿梭在雨后的山路上,蒙蒙山雾中,一侧是树木葱郁的大山,一侧是万丈深渊,当耳朵感受到气压时,车已停在山顶。峰回路转,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村落,水车在咕噜咕噜地转着,十几位土家族绣娘一边唱着歌,一边做着绣品,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
“怎么样?何家岩村美吧!”蔡寿波表示,2022年以来,东营市先后投入29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重点打造何家岩村鲁渝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助力激活生态、人文、资产“三类资源”,实施了非遗苗绣工坊、水稻高效种植气象科技创新示范等重点项目,探索出“文创+贡米+互联网+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何家岩村也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多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村里发展起来了,村民也都回来了。“返乡潮”中,一直在外打工的何刚选择回村创业。“我之前都是出去打工,什么活都做,虽说挣得不少,但是一年下来也就过年在家待几天。村里发展起来后,我就回来了,虽然不如打工挣得多,但也差不了多少,还能待在家里面,巴适!”
“春雁”归巢,筑梦乡村,何家岩村不是个例。在离这里不远的李溪镇,鲁渝协作返乡创业乡村振兴产业园拔地而起。九鑫制衣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产业园的公司,周边100余名工人在这里工作。之前在广东中山制衣厂打工的冉秀学一回乡就成为这里的技术骨干。他表示,自己父母年纪大了,所以产生了“回家”的想法,正巧碰上产业园招工。“工作了三个月,没觉得比外面挣得少。”
产业园建在村上,让农民变成了工人。52岁的石惠珍就是这里面的代表,以前为了照顾孩子、家人,丈夫外出打工,她则一直没有工作。现在,她凭自己的劳动就可以在家门口制衣厂上班赚钱,既不耽误家里农活,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感谢东营的干部给我们建了这个产业园,你们是我们的‘恩人’。”石惠珍流着眼泪高兴地说。
多年来,东营酉阳两地念好“山海经”,缔结“鲁渝情”,不断拓宽帮扶渠道。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认定帮扶基地等方式,实现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同时,充分利用地域差异、产品优势和独特资源,持续加强商贸流通、农村电商等领域合作,通过建立鲁渝协作产业帮扶联盟、线上线下农特产品专场促销等方式,强化特色品牌宣传,扩大消费协作渠道。通过“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市场+西部产品”“东部总部+西部基地”等模式,引导酉阳当地龙头企业到东营设立农特产品展示厅,推动双方互利共赢。
山川一脉同风雨,鲁渝何曾是两乡。
从黄河入海口到武陵山区,从“农特产品进商超”到“大宗农特产品进市场”,一点一滴的改变,无不透着东营市对酉阳自治县持之以恒的深情协作。
“酉”希望杏林桃李共芬芳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
东营协作酉阳工作启动以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有效解决了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民生难题。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来自东营的医生在酉阳热土上挥洒了汗水,推动拓展延伸,全面提升酉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
“头雁组团”心内科团队接棒人贾辉辉,为酉阳自治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心内团队;带着孩子安家的魏敏,牵头创建腹腔镜手术室,填补了全县妇科手术的空白;酉阳中医院内科主任(挂职)张光民牵头创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为酉阳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在健康协作中,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发展的瓶颈。
东营协作酉阳干部管理组提出“头雁组团”的医疗帮扶模式。参与支援的医生,一方面派驻人员到县医院现场开展教学指导、出门诊、做手术等,在现场开展“传帮带”;另一方面,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开展培训、教学指导,极大提高了帮扶效率,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东营逐年派出支教队伍,为酉阳自治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在这里,一支由7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持之以恒地推动着东营各类学校与酉阳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搭建学习借鉴和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为酉阳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探索出一条精准高效的“组团式”帮扶之路。
一个个数字记录了支教团队工作的轨迹——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