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施甸县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以精准培训推进精准扶贫

日期:2023/7/22 14:21:03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0-10-1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342843702020-10-1917:21:46.0中国地质大学:以精准培训推进精准扶贫中国地质大学,培训,武汉,扶贫212827时事要闻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光荣责任,也是提升我们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由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具体实施,在江西赣州、海南琼中、黑龙江海伦、云南施甸等地区举办31期、3532人次的各种专题扶贫培训,为脱贫攻坚插上教育的翅膀。

切中痛点,扶贫才能精准

“课程的设置跟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得很紧,对提升基层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大有帮助。”近日,很多学员在参加完施甸县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培训后说。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每到夏季各类地质灾害易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是施甸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办学优势,结合施甸实际,采用面授+线上直播的方式,组织开展了系列扶贫培训活动。

施甸县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培训现场教学。叶洪波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亮清教授通过互动提问和沟通探讨方式,生动细致讲解了应急处理前期预警、应急响应、处置实例等内容,还带领学员们前往甸阳镇现场考察地质灾害点,查看路面裂缝、挡土墙变形、房屋墙体开裂等现象,帮助学员们更好把握实操细节。

“只有切中产生贫困的痛点,扶贫才能精准,才能发挥效果,扶贫培训更是如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隋明成表示,两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认真调研各地资源和产业条件、贫困人口培训需求,完成了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户外产业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旅游、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多期培训,助力当地精准脱贫。

“通过培训,当地基层干部的科学防灾减灾意识、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云南施甸扶贫工作队队长、施甸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向敬伟说。

教育扶贫,要抓住“牛鼻子”

“回望我自己的教学趋于传统、缺乏创新,今后要多方位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施甸二中马立菲参加师资培训后在“学后日记”中写道。

施甸县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初中历史培训现场。朱峰摄

施甸二中距离施甸县城有20公里,老师们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参加培训学习,课堂上还延续着“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半天”的陈旧教学方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师资选聘、教学管理、训后回访指导等方面定制培训方案,邀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孔峰、童绥宝、梅晴等教学名师,面向施甸县高三年级、初中九年级的260余名教师,开展备考阶段授课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培训。

“抓好师资培训,就是抓住了教育扶贫‘牛鼻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驻施甸二中副校长朱峰介绍,2020年施甸二中的中高考质量稳中有升,各项指标均超过往年。

“培训不仅让参与的教师得到了能力提升,更能发挥他们的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同课异构、示范课、公开课、交流研讨等形式,促进当地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时任施甸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艳菲表示。

扶贫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专家教授送教下乡,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养鱼不但要靠技术和经验,而且要有环保意识。”罗非鱼养殖技术培训班课程结束后,海南琼中营根镇的贫困户王光峰记满了笔记。

琼中县地处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适合发展渔产,罗非鱼就是近年来从非洲引进的新品种,备受市场青睐。然而,罗非鱼对于生存条件要求极高,只适合生存在水温中低、水源干净、无污染的水域。很多养殖户因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致使养殖成本过高。

“精准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关键起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雪梅介绍,学校专门成立项目组,邀请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采取“室内学习+现场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农户生产和种植养殖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全程“把脉问诊”。

培训结束后,项目组还安排教师结对帮扶,通过现场指导、在线培训平台、电话网络回访等,指导学员开展创业生产,解决农民培训后缺乏后续服务的问题。

琼中县实用技术人才槟榔种植技术培训现场教学叶洪波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19年以来面向各地种养殖户,举办了富硒农业技术、黑土地保护与秸秆还田技术、大棚菜种植技术、番鸭养殖、肉鸡养殖、大豆种植等等一系列实用性强、接地气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近2000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实现抱团发展,自然资源部专程致信对学校扶贫培训工作表示感谢。

“扶贫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的有力举措。”宁都县自然资源局黄小春主任介绍。

“教育扶贫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做出更大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跨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华表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张锐通讯员魏海勇、刘妍慧)

[责编:曾震宇]阅读剩余全文()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新闻表情排行日/周开心0难过0点赞0飘过0视觉焦点

峻秀三峡

我国启动新一轮元谋人遗址考古发掘

最热文章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131930亿、790亿、1620万、10.57亿!透过数据看经济2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奋力建设美好新疆3做科研是很幸福的事胸怀祖国,矢志不移自主创新4发扬科学报国光荣传统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5领风踏浪启新程——2023年年中中国元首外交回眸64K修复!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美军的真实影像……7这一天充满了称赞——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抵达成都8精准施策、靶向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9海南自贸港如何放得开又管得住组合拳直击难点堵点10独家策划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

2023全国高考

中国-中亚峰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推荐阅读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新奇异五夸克粒子科学家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被称为“奇异的五夸克”。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以极高的能量让两束质子发生对撞,从而发现了这一新粒子,最新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包含一个奇异夸克。2023-07-2109:54我科学家克隆到新型抗条锈病基因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2023-07-2103:50以技术创新引领质量强国建设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我国也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加快质量强国建设。2023-07-2103:45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等6部门发布“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马依彤、邓景辉、刘中民、李桂科、李德生、陈章、范代娣、柯卫东、袁守根、唐立梅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2023-07-2109:20我国研制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在运行成本方面,此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千瓦时左右,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2023-07-2109:06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登月装备研制进展如何?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容易告诉记者,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2023-07-2108:59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品牌效应,日前,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上述五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并发出倡议。2023-07-2109:2132亿年前的天然石墨烯现形石墨烯是单个原子厚的碳,2004年,英国剑桥大学科斯提亚·诺沃肖洛夫博士和安德烈·盖姆教授通过用胶带反复剥离石墨薄片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例如,石墨烯膜看起来是透明的,而不是通常在显微镜下出现的黑色,这表明其结构中还包含其他元素。2023-07-2009:38原子制造未来在途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未来制造业会是什么样?科学家们如今有了一个新的选择:原子制造。原子制造就是逐一精确地操控原子去制造产品,构筑原子级细锐、精准、完美而且具备超常规物性的产品。2023-07-2004:20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启动试运行近日,我国新增一个地面微重力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建设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启动试运行。2023-07-2004:05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客户端上线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心脏”,那么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就相当于“大脑”,量子计算应用软件则是“四肢”。2023-07-2004:05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命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势必失去发展主动权、削弱发展安全性,持之以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于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23-07-2004:05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19日14时30分,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电力保供再添利器。2023-07-2003:50【光明时评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