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吴忠市 > 正文

新华社记者与西海固

日期:2023/9/14 23:57:58 浏览:

家过年等方式,鼓励记者扎根西海固土地,贴近西海固群众。

在分社历任领导带头践行“扎根工程”和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激励下,宁夏分社记者纷纷把西海固当作“第二故乡”,有的记者在西海固一待就是一两个星期,有的记者一年到西海固采访数十次。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新华社宁夏分社更是把西海固的脱贫事业作为报道的重中之重。

贫困地区的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在20年前的西海固地区,这个话题更加沉重。因为穷根太深,“学生娃”的求学路更加艰难。

将土豆切成条,水开后入锅,再放些面条煮熟后,加入盐、浇几滴油,这就是“洋芋面”。在2003年前后,这是西海固地区一般百姓的当家饭,也是绝大多数住校生每天仅能吃到的饭。但就是这种每顿不到5角钱的饭,当时在西吉县女子中学初二5班上学的王晓霞,一天也只能吃一顿。

吴忠市

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2018年8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在王晓霞老家平峰乡芦沟村,宁夏分社记者看到,黄泥房内没有像样的家具。家里兄妹3人,姐姐王晓燕上一年考入长安大学,哥哥王小刚在西吉一中上高三。王晓霞的母亲刘尔珍,47岁头发已花白。她向记者哭诉说,家里种的地刚够吃饭,娃的学费全靠他爸外出打工,再就是借。

在一本旧塑料皮笔记本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份欠账单:2002年以来,刘尔珍家向35户借了账,有1000元、20.5元的现金账,也有10公斤胡麻、33公斤豌豆这样的实物账。

看了账单,再看到墙上的十几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奖”等奖状,记者感到特别心酸。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2003年12月,分社记者采写了一组三篇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教育状况调查》,集中反映了制约西海固地区教育发展的种种难题。报道在新华社《半月谈》刊发后,自治区政府相关领导专门打电话到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要求对稿件反映的问题深入研究。

被西海固贫困状况震惊的读者,纷纷向文章中提到的王晓燕三兄妹捐资,自治区党委不仅表示要资助王晓燕三兄妹上大学,还将其全家列入了移民搬迁计划。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更是新华社记者关注的重点。

西海固曾经的苦,不仅连着风沙、烈日、黄土,也连着一种食物——洋芋蛋蛋,学名马铃薯。“一年四季,就是洋芋陪伴人的生活。”西海固女作家马金莲记得,洋芋既是主粮也当蔬菜,记忆中的舌尖体验就是洋芋、洋芋和洋芋,蒸炸拌煎炒煮,苦日子里,洋芋填充着饥饿的胃,成了西海固人的“救命蛋蛋”,也成为西海固贫穷的象征。

让马铃薯成为西海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是西吉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亮点之一。因为产量高价格好,到2000年前后,马铃薯行情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卖几千块钱。马铃薯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西吉县也成了“中国马铃薯之乡”。

2008年,在西海固核心区的固原市,马铃薯获得了大丰收,但由于销售不畅且价格下跌,出现了卖难现象。在西吉县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门前,宁夏分社记者看到,装满马铃薯的农用车,在公司门前排起约1公里的“长龙”,前来交售马铃薯的农民们在冷风中焦急等待,有的甚至守候了三天时间,依然未能将马铃薯顺利出售。

此情此景让记者心急如焚。经过深入采访,记者撰写了一篇“现场目击”稿件,反映了固原马铃薯销售不畅、被低价贱卖、广大种植户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2008年12月4日,这篇参考报道刊发后,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原农业部委派工作组迅速赶赴宁夏,并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全力帮助固原市缓解马铃薯难卖的问题。经过央地携手联动,不仅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畅通了走向全国大市场的通道,从根本上破解了脱贫产业面临的“发展之困”。

2020年11月16日,随着当地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宣告脱贫出列,有着“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从此整体告别了绝对贫困,这其中,涉及千家万户、早已跃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的马铃薯产业功不可没。

吴忠市

宁夏同心县河西镇顾家庄子农民崇玉花在田间收获“元元”(一种油料作物)。因为干旱缺水,一亩地只能收获20多斤(2011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有呐喊鼓劲,也有监督建议

铁肩担道义,直笔写春秋。记者的职能,不仅仅是呐喊鼓劲,也有监督建议。对西海固也是如此,爱之深,责之切。

西海固穷,穷在山大沟深,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新华社记者多次深入采访,通过多种渠道,呼吁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的吃水问题。

宁夏西海固地区盐池县和同心县、甘肃省环县、陕西省定边县,曾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又是极度干旱缺水地区和地氟病高发区。1987年,国家批准兴建盐环定大型电力扬黄工程,预计建成后可解决三省区四县36万人、12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这项被称为“亚洲最大人畜饮水工程”的大型电力扬黄工程,自1988年7月动工以来,历时十多年,耗资近10亿元。可由于工程涉及三省,协调难度大,续建配套乏力,工程建成了“半拉子工程”。

吴忠市

在宁夏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两个孩子准备去放驴(2011年8月11日摄)。

为了使工程早日发挥效益,让西海固群众喝上甘甜的黄河水,自2002年开始,宁夏分社多次安排记者调研了解情况,采写的稿件引起国务院领导同志关注,批示要求“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使这项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减少损失和浪费。同时要认真吸取教训”。

然而,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不仅仍基本停留在协调阶段,甚至连重新编制的续建工程可研报告都未通过正式审查。项目区绝大多数地方的群众,依然喝着氟含量超过可饮用水卫生标准数倍的苦水,有的还要出高价到很远处买水吃。

2005年6月7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刊发了稿件《“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缘何变成“半拉子工程”?》,对盐环定大型电力扬黄工程动工十多年来,项目区绝大多数地方缺水状况依旧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指出症结所在。

稿件再次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重视并作出批示,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迅速责成相关方面必须尽快完成并上报审批续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陕甘宁三省区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着手解决盐环定工程续建问题。

在新华社的连续报道和追踪下,盐环定电力扬黄工程终于顺利完工,陕甘宁三省区四县几十万严重缺水的群众盼望了几十年,终于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

吴忠市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民在蔬菜基地收获圆白菜(2017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记者在西海固地区的扎实采访,也为党中央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提供了有益参考。2015年,宁夏分社采写报道,反映西部某地搞整乡推进,给了一个镇286万元扶贫资金,要求该镇当年新增育苗面积2860亩。但是,这个乡镇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地,只好开党委会研究如何才能“安全”地把这笔扶贫款花出去。

报道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当年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要求,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积极探索,为他们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此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不得限定资金在贫困县的具体用途。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求真务实,在履职监督、建言献策的同时,也为基层干部松了绑。

吴忠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旱作梯田(2019年8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山海情》中的新华情

年初,火遍全国的电视剧《山海情》,高度还原了西海固地区真实的贫穷、吊庄移民的艰辛和移民工程的巨大成功,也让位于银川郊区的闽宁镇名扬全国。其实,在吊庄移民和闽宁镇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在《山海情》第19集开头,闽宁镇领导们在开会。镇党委书记说:“亏了政府,苦了百姓,这文章你们都看了没有?好家伙,咱闽宁镇可出了大名了。”并问在场的领导:“那两个记者是咋摸到咱们镇上来的?”会议还在进行,前来讨薪的村民却砸烂了会议室的窗户,马得福也被石头砸破了头。

这篇曾让闽宁镇“出了大名”的文章,播发于2004年2月23日,题目就叫《“献礼工程”:亏了政府,苦了百姓》,摸到镇上采访的“那两个记者”,正是两位新华社记者。这篇文章因为真实反映了闽宁镇建设早期走的一段弯路,被《山海情》编剧还原在了电视剧里。

据记者回忆,1997年开工建设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吊庄闽宁镇,由于镇领导先后两次搞所谓“献礼”建设,不仅使镇政府背上了70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还影响了从西海固干旱山区搬迁来的贫困移民的生计。

盲目蛮干搞“献礼”,热闹过后吞苦果。作为建设中的移民吊庄区,闽宁镇财政当时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大小开支均依赖上级拨款,政府根本无法消化这样一笔巨额亏空,只能向上面申请帮助。一晃几年过去了,窟窿还是没补上。当时临近年关,每天都有包工头和农民到镇政府围堵讨债,还有人四处上访告状。

那年春节前夕,两位记者来到闽宁镇调查采访,在镇政府大院碰到了30多名讨要工钱的当地农民。一位村民告诉他们,政府欠他的4500元工钱连一分也没有见着。全家6口人靠着几亩地生活,去年天旱,种下的麦子绝收。如果再要不上钱,连年也没办法过了。

据知情人告诉记者,2002年,就在时任镇领导忙着搞“献礼工程”的时候,全镇还有上万群众连饮水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闽宁镇有两个村近4000亩耕地灌溉困难,宁夏扶贫办曾拨付180万元计划修建一座三级扬水工程,谁知镇上却从中挪用30万元用于办公大楼建设,致使这一本应在2002年9月交工的民心工程工期一拖再拖,到2004年也没有完工。当地农民满腹怨气地说,西海固干旱缺水,我们才举家搬迁到了这里,可到了这里还是一样没水。

前任留下了700多万元亏空,现任领导被沉重的债务压得有苦难言。采访中,记者多次联系镇党委书记,办公室电话一直没人接,手机总是关机。找人一打听,才知道他已经好几天没进办公室了。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他,这位上任还不到一年的镇党委书记无奈地说,讨债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地追着要钱,他这样东躲西藏也是迫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九龙坡区浙江商会资助的学生今年30人考上大学09-15

    来源时间为:2020-09-22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抗疫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以来,迎来了全国各高校新一届学子陆续走进校园,追逐新的梦想。据城口中学和城口职教中心提……

  •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如何冲刺更有效09-15

    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如何冲刺更有效2023-05-0208:22光明日报2023年高考即将到来,超过一千万名考生将要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人生大考。“作文如何做准备”……

  • 四川乡村教师带凉山娃子出山:大山成为“布拖女足”09-15

    来源时间为:2023-09-01中新网杭州8月31日电(张益聪)多年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2300米海拔的高山日晒,有这么一群女孩子,在山野乡间训练……

  • 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简章09-15

    来源时间为:2023-05-26(一)报名对象1.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以下简称普通高考)。2.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含注册入学招生、只招中职生专业的……

  • 2025年起宁夏高考将变为“3+1+2”模式09-15

    记者27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宁夏作为全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