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家富庶军队强大,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中称述说:“仓库的粮食储备满了,百姓才懂得礼节;百姓的衣食丰足了,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关系才会稳固。礼义廉耻的教化得不到发扬,国家就会灭亡。国家的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顺着百姓的心意下达。”所以政令符合民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将其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想要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此机会攻打楚国,贵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想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重修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拥有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拟,他拥有三处采邑,他使用国君规格的宴饮礼节,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太史公说:“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