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三网 > 广东省 > 正文

广东省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12/31 13:09:42 点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而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

(摘编自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它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它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区”。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摘编自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

材料三:

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指出,我们高端产业落后的一大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才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他直言:“没有人,什么都干不成。”显然,他说的人,指那些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人没有思维能力和实干精神,像没有接上电脑运转的硬盘,它不可能有任何超出已有存储的新产出。年勇是了解国内外产业和科技发展情况的专家,他谈论“没有人”的问题,显然不是无的放矢。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我们缺乏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人,一直就是我们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第一瓶颈。

近几年,我们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以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这样的思维和表达的核心,是客观性;而客观性,来自具体、细致、深入和广泛的真实叙事和合理推理。抽象、模糊、大话、套话、空话和情绪化的表述,就不能有力回击恶意的攻击,也不会让广泛的听众信服。

很多人也已认识到,这些问题和基础教育一直缺乏理性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联,虽然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和改革努力,目的就是要突破这个瓶颈,但目前的基础教育,和现代社会和国家发展背景下培养有德有能的人的目标,依然没有很好对接上,它依然没有大力有效地培育开放理性精神,没有学习“理性语言”。

(摘编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学生认为,老师设计活动时要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

b.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

C.从“思考什么”到“问为什么”,再到“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D.材料三引用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没有人”的言论作为论据,论证了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3.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A.最近,《玫瑰的故事》热播,一些专家对其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该剧胡编乱造,低俗化倾向十分严重。

b.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产生兴趣,对旧说进行质疑和反驳,并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解释。

C.屠呦呦为了找寻抗疟药物,收集了2000多个药方,反复实验、筛选,并查阅大量文献,最终在古代典籍中获得启发。

D.《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指责他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罪状,逐一进行了反驳回应。

4.后两则材料都提及了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表达意图有何不同?

5.“选拔人才”是高考的重要目标。请结合材料,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角度,分析目前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考“选拔人才”的目标。

【答案】

1.b2.D3.b

4.①材料二提出中国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是“如何”而很少“为何”的现状问题,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思维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

②材料三提出中国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为了解释我国高端产业落后,人才体系未建立的原因,从而证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5.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等思维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取批判性思维能力;

②通过感悟、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理性的思维心态、思维习惯;

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塑造;

④学习“理性语言”,摆事实讲道理;

⑤继续进行批判性思维理念的传播,让广大师生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析】

这三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材料一强调在教育设计中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出有效活动需侧重批判。材料二则分析批判性思维的结构,认为它不仅是一种能力,还需要建立开放的思维心态。材料三指出当前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影响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整体来看,提升批判性思维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结果:接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可知批判思维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C.“训练和测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可知,“测试”不是获得方式。

D.“社会:讲好中国故事”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学外语,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即‘理性语言’,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可知,在社会上,我们要学习“理性语言”。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在材料一中学生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可知,“老师设计活动时要提供新颖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性的首要保证”并不是学生认为的。

b.“一个人能否对专家和权威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是心智模式问题;能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是思维能力问题”错误。原文没有对应关系,原文“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两个层次都属于批判性思维,而提出问题和解答都需要两个层次。

C.“批判性思维的层次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有关‘如何’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题来测试。而有关‘什么’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可知,批判性思维的层次是不同方面,并没有越来越重要,学习获取的方式不一样,难度没有比较。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A.只有批评质疑。

b.质疑、获取证据、分析推理,解答,有完整的批判性思维,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特点。

C.不涉及批判性思维这一环节。

D.只有解答、质疑、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不涉及批判性思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如何’方面见长。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可知,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学生所提问题几乎是“如何”而很少“为何”的现状;结合最后一段“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可知,材料二是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批判性思维教育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

结合材料三第一段“人们早已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可知,材料三关注的是中国学生会做题但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痼疾;结合第一段“批判性思维是‘开放理性’的精神和‘探究实证’技能的结合。这样的精神和技能,是人的认知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支柱

[1] [2] [3] [4] [5]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超长寒假怎么过?专家为“高考族”支招
最新图文
超长寒假怎么过?专家为“高考族”支招
“开学”第一天“网课”见匠心
山东济南恢复高三年级线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