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江苏援藏干部带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2019/06/1121:04新华报业网陈月飞
这个6月,江苏第八批援藏干部即将结束为期3年的援助生涯,近期将陆续返回江苏。
3年来,他们为西藏群众、为江苏对口支援的拉萨市带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5月23日-28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奔赴雪域高原,试图通过为期6天的采访,还原近70位江苏人在高原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
缺氧的高原不缺奋斗者
说是6天采访,实地采访时间只有4天——有两个整天花在了路上。由于没有直飞班机,来回记者团都要从青海西宁转机。进藏时原定23日中午11点左右从南京起飞,下午5点左右到拉萨,不料两班飞机均出现延误,子夜时分才到达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
接机的同志说,这趟航班不仅晚点是常态,还经常因为拉萨贡嘎机场气象原因无法降落。果然,回程时记者又遇上了近4小时的晚点。
(因流量控制,航班滞留西宁)
南京-西宁-拉萨,飞行距离3000多公里。距离是发展的天然障碍,在西藏还要加上一条高海拔。
24日一早,高原反应就给记者来了个下马威,头疼欲裂,吸氧加止疼药才稍有缓解。不过采访期间,记者始终感到浑身“不得劲”。在这样慵懒、不想动弹的感觉笼罩下,内地援藏人要想有所作为,无疑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来驱动。
(子夜时分,拉萨街头)
缺氧,不缺精神。江苏第八批援藏干部交出了一份奋斗者的答卷:
近3年来,江苏援藏累计投入资金15.79亿元,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基层民生、交流交往等领域共计实施援建项目178个;2016年至今,我省选派医疗援藏人员共计85人,已开展门诊4万余人次、手术2000余台;全面落实“三包”政策和大学生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实报制,向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助金1.1亿元,累计资助19073人次,妥善安置2017名易地搬迁随迁子女就学;2018年11月,江苏对口援建拉萨4县区提前实现整体脱贫。
江苏地名铭刻雪域高原
这3年,正逢拉萨决胜脱贫摘帽和巩固脱贫的交汇期。江苏援藏资金投入,重点投向了民生,安排民生类援藏资金12.14亿元,持续促进受援地乡村发展、交通建设、就业创业等民生事业。
5月26日下午,记者到访拉萨曲水县社会福利院,这里集中供养的特困老人已住上了供暖、供氧“双供”的房间。由江苏援藏投资5000万元实施的曲水县乡供暖建设项目,对县社会福利院、人民医院、中心幼儿园、县完小以及县廉租房、公租房、周转房等26个点进行供暖改造,总供暖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县福利院供暖面积就有1万多平方米。
(曲水县社会福利院)
在附近的曲水县人民医院,记者正遇江苏靖江援藏医生陈岗指导一位藏族医生读片,旁边是刚刚投入使用不到1年的CT机。此前,江苏援藏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医院的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急救楼、医技楼,新添置大型CT、腹腔镜、肠镜及血库设备、口腔科设备,总投入达千万元。
同时,连续4批23名泰州援藏医生接力拼搏,全面规范提升医院各科室建设,帮助其成功创成“二乙医院”。而在我省援藏医疗人才的帮助下,拉萨达孜区、林周县、曲水县人民医院通过了“二乙医院”评审,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还率先启动了“二甲医院”创建。
记者注意到,曲水县人民医院被泰州路、扬州路和友谊路环绕。高邮路、宝应路、江苏路……在拉萨城乡,这样彰显苏藏友谊的“江苏地名”不胜枚举。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就是典型的“江苏地名”。在记者看来,这所中学校园与江苏城乡的重点中学没有什么区别。在学校设施齐全的化学实验室,南通援藏教师、校长马华说,这里的硬件条件比内地也不差,主要差距在人才。
不过,在江苏近年来“组团式”援助下,这里教育水平在西藏自治区持续走在前列。2018年中考总均分位列全自治区第一,658人参加高考,上线率95.9%,重点本科上线率16.87%,普通本科上线率54.86%。
“学校已经连续多年高考上线率不低于95%,每年毕业季,学生和家长自发向老师献哈达表达感谢是校园一景。”拉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佃兵说,江苏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最早,成果也最多。所谓“组团式”,就是在援藏资源配置上向精准“造血”升级,派出精准对症西藏教育短板的教师团队。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一周菜谱)
记者了解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校长、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教研主任均来自教育大市南通和扬州,其中既有担任过多年校长的教育专家,又有对西藏地区教育情况十分了解的内地西藏中学的领导,他们引入江苏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当地特点开展教研攻关,教学质量在拉萨有口皆碑。
3年来,“组团式”援藏从拉萨江苏实验中学1所,拓展到7所,数量为全国对口援藏省份第一。江苏共计选派160余名教师进藏,开展以“让雪域雏鹰飞得更高更远”为品牌的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江苏‘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成为金字品牌,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学段、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完整类型的全覆盖。”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沈海斌说。
在高原打下江苏产业特色烙印
在拉萨,还有很多其他特殊的“江苏烙印”。比如江苏地理标志产品恒顺香醋,在拉萨也有“亲戚”。
2014年启动的拉萨达孜区吉顺青稞醋产业化项目,“离不开江苏的技术和资金”。吉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利民说,项目不仅有江苏投入的数百万援藏资金,还有镇江恒顺集团公司无偿提供的全套制醋技术和工艺,免费培训的技术骨干,还有专家现场指导解决高原环境酿醋技术难题。
最终,酿出的青稞醋有7项指标超过了“本家”。目前这些独具特色产品已进入拉萨等7个地市和江苏多地,上下游产业链的青稞标准化种植基地、饲料加工、特色养殖和有机肥加工等产业也在孕育中。
(酿造中的青稞醋)
青稞醋项目坐落的达孜工业园,贡献了超过95%的县域财政收入。产业园区经济是江苏的强项,第八批援藏借鉴江苏现代园区建设经验,扶持拉萨6个产业园区,打造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典范,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93.18亿元,开工建设产业项目420个,引进江苏若航、江苏鱼跃等大型企业进藏投资,促成京东拉萨电商物流园落地,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带动近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
沈海斌介绍,江苏把符合拉萨优势资源条件、有利于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特色产业放到突出位置,在净土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
林周县是拉萨的深度贫困县,一项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对这里尤为重要。2017年,江苏在计划外追加安排1.5亿元,用于该县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建设——这是结合饲草大县特色量身打造的产业。
一路颠簸,在苏州援藏干部、林周县副县长陈实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示范园东区。在群山环绕下的2万亩草场中,已有470头牦牛存栏。它们白天散养,晚上“加餐”,示范园区力图通过实施牦牛繁育、奶牛养殖基地、饲草加工等项目,把西藏传统的牦牛养殖周期由8年大幅缩短为5年,使其成为农民增收新手段。
建设期间,项目已提供就业岗位116个,助力116名建档立卡户脱贫。陈实说,未来园区存栏牦牛将达到2000头,示范园将成为培训平台,以新模式引导群众。“扶贫要做给农牧民看,让他们心中有底,这样才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不是老百姓的牛公司养。”陈实说,未来将考虑基地+农户模式,有效长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达孜区唐嘎乡,藏鸡饲养合作社已带动唐嘎村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85人脱贫,这有赖于2015年江苏援藏项目唐嘎藏鸡养殖项目的带动。项目负责人张益强介绍,在苏宁易购等江苏电商企业帮助下,去年光藏鸡蛋线上线下就卖了2000多万枚。今年藏鸡屠宰这一环补上后,项目就将实现藏鸡孵化、藏鸡养殖、藏鸡屠宰、深加工及冷链销售全链条延伸。
(散养的藏鸡)
值得一提的是,被江苏第八批援藏干部、达孜区副区长朱峰戏称为“鸡中战斗机”、能够一跃飞起3.5米的藏鸡,现在有了自己的标准。江苏产业援藏中,专门安排300万资金援助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净土健康六类产业标准体系框架建设工作,藏鸡就是其中一项。这项工作为规范产品生产、提高质量、拓展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批藏族通航直升机飞行员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拔
除了上面提到的净土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是拉萨确立的另一项主导产业。江苏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高端谋划文旅产业也是江苏第八批援藏重头戏。
5月25日一早,镇江援藏干部,达孜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达孜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云峰在扎叶巴村村口迎接记者团。村口是一所典型的“旅游集散中心”式的建筑,在江苏特色小镇入口很常见,但在藏地就不多见了。
“从国家到自治区、到市,再到达孜区都把发展全域旅游、促进产业的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但达孜丰富的旅游资源仍处于欠开发状态。”蒋云峰说,他们来后首先抓规划,以规划统一发展思路、汇聚智慧,重点引入了内地对现代旅游景区管理理念,引入内地双创、文创概念,引入内地市场机制推进概念,打造融合当地寺庙、民居、山水景色等的旅游综合体。
作为2017-2019年拉萨市级重点江苏援藏及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扎叶巴村村容村貌项目规划总投资3亿元,目前19个项目已有8个开工。记者来前几天,无锡来的3个团500多游客刚刚离去,采取直销模式的达孜旅游宣发也正在江苏各市铺开。
目前“藏家乐”、民宿等还未完全建成,在蒋云峰们的设想中,扎叶巴村未来将是一个门票能达到亿元级,集休闲、度假、体验西藏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拉萨新旅游景点,以有效留住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当地精准扶贫户劳动力就业。
(借鉴江苏旅游文创产品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乘直升机空中俯瞰拉萨是藏地旅游新项目,如今有了藏族通航直升机飞行员。
25岁的嘉措是西藏首批民用直升机飞行员。这位师范毕业的藏族小伙告诉记者,他本来的人生规划是去当老师。当拉萨市扶贫办遴选通航飞行员时,作为建档立卡扶贫户的嘉措获得了飞上蓝天的机会。“第一次上天很恐怖,但越飞越有感觉,没想到我能飞这么高,实现梦想心里蛮骄傲的。”
父母靠种田卖青稞让嘉措上了大学,如今嘉措当上飞行员,一人让一家脱了贫。同样命运轨迹被改变的,还有22岁的藏族女孩坚热益西。记者能从她的眼中看到对飞行的热爱,“平时从地面看家乡,和在空中看,是不一样的感觉。”她说,“没有想过能驾机上天,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