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北海市 > 正文

广西北海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日期:2024/3/25 15:06:18 浏览:

来说,C项最不适合。)

4.①该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既关涉现实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相式呈现,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整合”。②真情,真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而言,是血脉,是灵魂。此诗借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作者真挚的忧国忧民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角度得当,言之有理也可)

5.①现实题材创作要更新观念,活跃思想。创作者既不能偏离现实生活,更要熟悉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整合”。②现实题材创作要提升理论认知,客观认识社会生活。创作者既不能先人为主,也不能一味拔高。③现实题材创作要具有创新意识,提升艺术手法。创作者要认识到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在叙事和艺术上用心研磨。(每点2分,其他答案角度得当,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b(b项原因分析错误,以“鸬鹚邬”为标题不只包含选项提到的原因,还涉及人物、情节、主旨等层面的原因。)

7.A(从小说的思想内容看,A项“凸显了扶弱济困的社会风尚”的表述,不符合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主旨。)

8.①接到关于邬海蛟每天深夜去湖上偷捕的举报电话后,他将信将疑,决定悄悄去乌家实地调查。②邬海蛟在院内池塘边张网、放鱼、摆弄鸬鹚时,他大为疑惑,向其提出疑问,耐心等待结果。③看到“全副武装”的鸬鹚将水中的渔网割破,听到邬海蛟的解释后,他恍然大悟,称赞不已。(每点1分,三点4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如小说开头描述春风节过后洞庭湖长达九十天的休渔期,严禁捕鱼,渔民们暂别捕捞生产,暗示了小说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主旨。②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如叙写休渔期渔民收拾渔船网具、过起平静而安闲的日子,个别外乡渔民偷捕,匿名举报邬海蛟等情节,说明禁捕令的实施要紧紧依靠广大群众。③通过人物形象来凸显,小说中着力刻画老渔民邬海蛟不顾个人安危与荣辱以实际行动践行禁捕令和基层干部惠大为坚持原则注重调查研究的形象,从而突出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者,酌情赋分)

10.bDF(原文意思: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

11.b(第一个“羞”,“进献”之意;《行路难》中的“羞”,通“馐”,美味的食品。)

12.C(文中提到管仲重病,提醒齐桓公怎么做,表现的是管仲的“重视大义而不偏爱自己”。)

13.(1)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末”“绝”各1分,句意2分)

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细人”“姑息”各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

14.①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之所以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是因为不能因为父亲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②君子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③曾子的名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每点1分)

15.b(“淡浓”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16.首先,结合本词背景来看,汪元量的南归,撩起彼此的离愁别恨,激起了心中郁积已久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绝望之苦。其次,词中描写的芙蓉美景,不是眼前所见,而是回忆中故都的美景。最后,“无路通”所指并非痴小儿女的爱情,而是指故国在千里之外,无路可通的悲怆。所以本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家国故土的相思之情。(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青枫浦上不胜愁浔阳江头夜送客/家在虾蟆陵下住/前月浮梁买茶去

18.①窥见一斑②用武之地③千姿百态(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窥见一斑:意思是只了解一二。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

19.如果身处这一文化现场,就会发现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4分,修改一处得2分)(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偷换主语,“如果身处这一文化现场”,相当于“如果你在这一文化现场”,陈述对象是“你”,而后面句子转为对“煮茶”的陈述了。针对这一错误,可以在“煮茶也是……”前增加“就会发现”。二是主谓搭配不当,“煮茶也是……审美体验”,“煮茶”是一项活动,而“审美体验”是主观感受,二者不可直接搭配,可改为“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

20.A(文中和A项都表示任指;b项表示疑问,问哪一个人;C项“谁知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表示没想到;D项表示特指,指具体的某个人。)

21.画波浪线部分六个句子,以“……,XX会为人们打开一扇门”构成排比;而前四个句子的前一个分句以“XX(动词)一个(定语)的XX(名词)”为结构,后两个句子的前一个分句以“XX地XXXX(动词性词组)”。(2分)整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阐述“打开以扇门”的内涵和途径,形象且有强烈的说服力,整齐中有变化,灵活而不呆板。(3分)(意思对即可)

22.画横线部分借鉴了古代诗歌里比兴手法。(1分)文段以“没有雄鹰飞不过的高山,没有水手征服不了的江河”起兴,引出观点句“生活中,也不会有你无法赢取的目标”。(1分)而“雄鹰飞过高山,水手征服江河”与“你赢得目标”又有某些相似,具有比喻的性质。(1分)借用比兴手法进行议论,既自然地引出论点,又增强了论证的形象性,行文不落俗套。(2分)

23.[写作指导]如今,面对海量信息,很多人喜欢跟风转发,人云亦云,造成很多文章真假难辨。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没有了辨别思考的能力,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参考立意]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勿让浮云遮望眼;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思考是一种能力。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

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简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做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

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文章

上一页  [1] [2] [3]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