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武威市 > 正文

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日期:2024/3/25 19:50:27 浏览:

,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诚A天子也b何C居之深D远E而见F我之明也G岂可H欺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迟,字子迟,他与后文“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二人同列“七十二贤”之位。

b.“易因”指容易沿袭,“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字含义不同。

C.“失职”指失去常业,“失”与《齐桓晋文之事》“无失其时”的“失”字含义相同。

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齐宣王认可尹文的想法。

b.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

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2)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

14.虞舜为什么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11.C12.C

13.(1)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

(2)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

14.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

“此诚天子也”是完整的判断句,“也”表判断,中间不能断开,故应于句末b处断开;

“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中,“何居之深远”和“见我之明也”两句形成对比相反关系,中间用连词“而”衔接,表转折,故在连词“而”前,即E处断开;

“见我之明也”中,“也”句尾语气词,“岂可欺哉”是省略句,应为“岂可欺(之)哉”,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故应于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指趁机。句意: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无失其时”的“失”指错过。句意: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不要错过时节。

D.说法正确。句意:士大夫要颂扬它。/先帝称赞他能干。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容”,容纳;“下”,天下臣民;“理”,治理得好。

(2)“朝”,朝觐;“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意”,难道,莫非;“得”,得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的意思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

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给出的对策“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即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他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

材料二:

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事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顺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政事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美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

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

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唐叔虞。

做君王的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务必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

(金)郝中

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③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②十倍: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褒斜:即褒斜道,诸葛亮伐魏多次由此道出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拜谒武侯庙有感而发所作的咏史怀古诗。

b.颈联上句写武侯庙内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

C.颈联下句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了青苔,从中可以看出武侯庙的破败荒凉。

D.尾联运用想象,通过深夜风吹林木之声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之景。

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诸葛亮的形象的?请结合诗的前两联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展现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②颔联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坏墙上诸葛亮的壁画已不可见”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坏墙上的诸葛亮画像仍然手挥白羽扇,并非“已不可见”。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首联“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感叹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病死五丈原,动摇了蜀汉多年的根基。把诸葛亮比喻成“长星”,把诸葛亮的去世比喻成“长星飞堕”,而一颗小小的“长星””落下就能让蜀山都为之动摇崩摧,只因为这是诸葛亮。可见诗人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叙述诸葛亮筹划北伐终未成功,身死陨灭动摇蜀汉根基的史实,展现了诸葛亮悲剧英雄的形象;

颔联“三分岂是平生志,十倍宁论盖世才”,意思是说三分天下不是诸葛亮平生之志,他有十倍于曹丕的才能,是盖世英才,他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根据注释可知,“三分”“十倍”运用典故,通过“三分天下”“十倍曹丕”表现了诸葛亮的远大志向和雄才大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证要善于凭借外物时说,顺着风呼喊,“_______”,但会被听得更清楚;“_______”,不是因为能够游泳,而能横渡江河。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