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一模”考试和高考,差在哪里?
薛老师经过认真对比,2022年很多考生的“一模”成绩和高考成绩,结果显示:
90%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比“一模”考试成绩,提升30分左右,5%的学生提升了50分左右,提分最多的,达到70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一模”考试和高考,差在哪里?
第一,考试的目的不一样。
其实一模题目更难,一是为了让学生戒骄戒躁,脚踏实地进入最后的冲刺学习当中!二是对学生复习情况查缺补漏,然后在后面复习中进行弥补。而高考的题目相对简单,但更加灵活,为选拔人才服务。
第二,题目的质量不一样虽然“一模”的题目,质量也很高,但是和高考还是没法比的,主要体现在题目设置的梯度上!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题目的梯度明显,基础题占的比重最大,中等题不少,难题是真的很难。所以设置的更合理。
第三,阅卷的模式不一样高考的阅卷工作,采取“双评”模式,设置“分差”,按步骤给分,学生能得的分,基本上都会给,而且是抽调的骨干教师,出现“错判”的可能性非常小。
第四,学生的水平不一样高三生,经过二轮和三轮大量的做题和考试,学生的应试能力会有很大进步,所以到了高考时,水平其实比“一模”考试时提升了不少。
第五,理性对待“一模”考试“一模”考试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模”考试,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考得好,可以高兴,但是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这不是高考!考得不好,也不要悲痛欲绝,因为这不是高考!
正确对待“一模”考试,事关高三后期的复习,无论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引导到对考试试卷的关注上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一模”考试的作用。
二,山西高三一模和四省联考引发的反思
文涛(来源:城市融媒)
眼下,长春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师生正在全力备战高考,然而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二模四省联考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师生和家长中间引发持续震荡,伴随着此次联考适应性测试数据分析报告的出台,高考新形势下出现的新变化显然令许多学校和老师感到不适应,更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和关心孩子的家长雾里看花,纷纷紧张不安起来。
拿此次二模四省联考数据分析结果比对全市近几年高考录取情况,再加以综合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科一本线419.5分,本科录取线264.5分;理科一本线401.5分,二本线258分。以变化最多、难度最大的数学为例,文科数学最高分110.5分,平均分34.98分,主观题平均分7分;理科数学最高分135分,平均分50.81分,主观题平均分17分。而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四省高考调研会议的消息清楚、明确地强调,本次适应性考试就是今后的高考导向,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和师生必须遵从。不变已成过去,必然的变化将成为常态,正因如此,此次四省联考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理应引起业界人士、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个中反思由此而来。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专注者,笔者分析总结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考不一、考练不一。结合2019年高考考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多维细目表、考试内容以及基本考查常规模拟五个方面看,目前许多学校复习备考与高考现实要求之间尚存在较大偏差。
二是大部分高中对适应性考试的导向作用不敏感,反应迟钝,教学科研能力较为低下,甚至有些学校对配合新高考导向的转变表现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三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资源匮乏,缺乏对优质试题的鉴别、选用能力,教师往往对高考出现的新变化视而不见,仍深陷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式,只知机械被动地让学生刷题,其实做的都是无用功。而学生普遍感到二轮复习时间紧迫,即使全力拼搏,但因墨守成规已成习惯,故而学习效果不佳,成绩当然不尽如人意。
四是多数教学管理者、执教者,对新课程、新高考的认知有限,更因没有经过相关专家团队以及考试中心的系统培训,使得学科带头人和老师对新高考考什么、怎样练、如何有效集中应对等命题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和学生一样感到陌生和迷茫。2020年高考新课程标准发布后,许多校长、教师至今不清楚“新”在哪里,依旧按照传统方法和经验,照本宣科。另一方面,大家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存在诸多认知误区,有的还未读懂教材,有的对教材内容产生了理解偏差。这次适应性考试就是实际情况的最生动检验,考场如战场,硝烟散尽,老师惊愕不已,束手无策;学生紧张无措,开始怀疑自己;家长迷顿不堪,从希望的高处跌落失望的谷底。
五是执教者在学科实践和学科知识网络交汇时命题能力欠缺。仍以数学为例,任课教师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数学学科本质,不能充分理解“一核四层四翼”新高考要求,不能学会不断创设真实情景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跟上新高考谈何而来。
笔者最近仔细、深入研究了本次联考中变化最大、难度最高的数学。从新高考的转变不难看出,新情景创设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给一道题加一个帽儿,而现在则是从真实情境直接命题,既考查数学抽象思维,又对逻辑推理、建模运算等核心素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笔者认为,面对新高考,学校师生正在迎接极其困难的挑战,尤其是执教者,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开拓创新能力,不仅要完成自选动作,更要精准无误地完成高难度系数动作,在求变中积极调整、适时转变,方可在新高考中持续保持优势,不断再创辉煌。
举例细说。
此次联考数学题第16题,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布尔代数的问题,也是一个逻辑问题,有关专家证实,今后此类型题在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和题量都会非常大。
第20题,是关于概率分布的一道题,反映出来的问题颇多。首先,此类试题存在较大运算量。其次,考生对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概念不清,导致难以区分。其三,此题为教科书中的真实情景再现,如果像商业化出版物那样未经梳理和调整而直接教学,很可能导致教学与学情严重脱轨,背离新高考导向,这是对教学以及考生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四,此类试题是今后新高考的绝对导向,符合国家的育人选才方针。
第22题,给很多学生造成的第一印象并非导数问题,此题情景新颖,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全新题型。既包含离散数学知识,又包含拓扑学知识,可以划归为新定义问题。这就像一个分水岭,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在高中阶段就要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中相关知识的培训,因此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无用功已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学科命题专家全盘否定,有关专家明确表示,在高考试题标准答案中,可用中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因此,只要还有机械刷题、盲目做题、题不应考的做法存在,就是视野不开阔、科研能力弱的执教者不可逾越的沟壑。
结论至此已越来越明晰:能够命制出如此试题的一线教师是学校和学生的幸运,用他们如此高的站位来指导教学,想不创造出奇迹都难,他们对适应性考试做出的及时而准确的反应,是对新高考最重大的贡献。对症下药者才是良医,紧随新课改者方为良师,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优秀考生交上的优异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全市实际情况看,几乎所有的二、三类高中普遍存在简单、机械、盲目执行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的情况,这些学校不能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备考方向,只是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无意义地忙。比如说,数学老师浪费大量的时间给三类校的学生讲导数、解析、圆锥曲线,这些原本成绩就垫底的学生怎么可能理解贯通。由此,问题如影随形地显现出来了:2022年理科二本录取情况(网上信息),长春综合实验11人,16中13人,9中22人,136中学24人,日章高中27人,137中学36人,19中37人,20中43人。大家知道,这些可都是几百上千人的大校啊!有谁在研究,有谁在关注,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结局为什么是这样呢?
四省联考真的给我们学校上了一课,不得不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的教法。与此同时,笔者以为此次联考给守旧的执教者敲响了“三反”课的警钟,反押题、反套路、反刷题,我们有些老师不需要反思吗?事实上,高考新课程标准上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考,考到相关要求的程度,很多题型也都可以作为压轴题。因此,笔者认为,不要固化高考试卷题序,每个知识点都要复习到位,不要以过往高考题判断题序、题型的难度和情境、设问方式,也不要搞所谓的高频考点、必考题型、答题万能模板。高三备考一定要以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为指挥棒,立足高三精准教学,要让备考的学生在课堂发生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切实提高他们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与之相对应,我们应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评析,对学校教学特别是教考衔接、考练衔接,发挥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