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内蒙古自治区 > 正文

食品领域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形式审查合格的被提名人和被提名项目公示

日期:2023/7/6 21:24:44 浏览:

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作物授粉的重大难题,项目组探明了向日葵和西甜瓜重大病虫成灾规律,证实了蜜蜂授粉贡献率,优化了授粉蜂群密度合理配置的量化关系,研发了融合关键技术,创制了授粉作物全程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技术体系,大面积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打造了作物绿色防控与授粉增效成功样板。1.丰富了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的理论基础,阐明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时空融合的合理性。①探明向日葵螟年生活史、幼虫空间分布型、种群动态和无世代重叠发生规律;②揭示西甜瓜果斑病致病机理,阐明了黄河流域和阴山北麓瓜蚜危害新特点,明确西甜瓜施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向日葵授粉蜜蜂;③阐明与授粉蜜蜂兼容的天敌瓢虫和草蛉滞育诱导、滞育维持和滞育解除的调控机理;④证实超过90%播种面积的向日葵主栽品种高度依赖蜜蜂授粉,蜜蜂授粉的贡献率超过85%。2.攻克了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的技术瓶颈,研发出授粉作物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的核心措施。①发明“适期晚种”避害技术,将播期延后25-35d,成功避开向日葵螟第1代和第2代幼虫危害高峰期,挽回危害损失90%以上,实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控向日葵螟;②研发了“以虫治虫”的瓜蚜生物防治技术,将七星瓢虫和丽草蛉幼虫、成虫“接力式”组合释放,瓜蚜虫口减退率达85%以上;③研制新型药剂种子处理方法,利用1%异噻唑啉酮•2%二硫氰甲烷乳油一次浸种,可减少苗期和花期用药48.7%,大幅度避免误杀蜜蜂;④研究明确了授粉蜂群密度合理配置的量化技术,不集中连片种植情况下,每5亩1箱;集中连片种植超过5000亩情况下,每10-15亩1箱,以20箱为一个授粉点。3.创制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应用技术体系,分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①划定黄河流域和阴山北麓2大蜜蜂安全授粉保护区,实施精准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发挥蜜蜂授粉增产效果的“月下老人”作用。②创制黄河流域“二维时空一提一控”、阴山北麓“一提一控”作物全程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技术模式,成果列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主推技术。2017-2021年在黄河流域和阴山北麓应用1907.3万亩,经济效益53.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17篇),出版著作13部;授权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2019年3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为组长的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从害虫成灾规律、蜜蜂安全授粉理念,蜜蜂授粉与虫害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的关键环节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6内蒙古大学羊繁殖调控技术与信息智能产业化集成应用家畜繁殖学王建国,岳永莉,陈大勇,包花拉,莫德日乐吐,焦泽华,王海平,奥旭东,许有智,武俊喜,于涛,闫俊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乐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志远升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一等奖肉羊产业是我区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多年来因当地品种羊“繁殖力低、产间距长、季节性出栏”制约了我区特别是牧区肉羊产业发展。为解决上述瓶颈问题,本项目由内蒙古大学牵头,联合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内蒙古乐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志远升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围绕“良种扩繁、技术集成应用及管理”的产业核心,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助力我区肉羊产业升级。本项目为解决种羊利用效率低的难题,建成以高频超排冲胚技术为主精液冷冻技术为辅的综合繁育技术体系。首先,对纯种母羊开展全年连续高频超排冲胚工作,五年来总计生产可用胚胎5.9万余枚,所开发的孕酮海绵栓+FSH+pMSG+pG的超数排卵方案结合腹腔镜输精技术与子宫角冲胚技术,将母羊的超排冲胚操作提高到3-5次/年,年获可用胚胎达20.24枚/只(可实现年产羔羊13只),充分挖掘种用母羊的遗传资源。另外,本项目利用精液冷冻技术,生产优质种公羊精液60余万支,推广示范8000余支,平均受胎率为59.3%,保存优质种质资源的同时大大提高种用价值。本项目为解决牧区蒙古羊养殖收益低的问题,建立同期发情+促排+定时人工授精的综合繁育技术体系。开发了孕酮海绵栓+pMSG+pG的同期发情方案,将母羊同期发情率稳定提高至95%以上;通过调整同期发情方案中pMSG(具有促排卵功能)的剂量,联合定时人工授精技术,将本地蒙古羊的繁殖率提高到150%以上,即双羔率从10%提高到50%以上;应用同期发情处理调整哺乳期母羊的繁殖周期,将处理时间从通常的产羔后100天提前到45-60天,将母羊产间距从9个月缩短至7-8个月,从一年一产提速至二年三产,奠定了肉羊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基础。本项目为解决规模化羊场管理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优质肉羊选育及扩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及移动端App程序,功能覆盖种羊档案、繁殖管理、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四个方面,累计已在14个省33个羊场推广应用。本项目还研发了一系列种羊生产性能(体重、体尺等)数据自动测定设备,可自动采集、传输及存储个体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数据,速度为20~25秒/只,精度为1‰(体重)和5%(体尺),根据分级自动分群选育,提高了羊场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该项目通过综合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与信息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良种快速扩繁问题,奠定了肉羊标准化生产技术基础,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化羊场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生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了肉羊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195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农业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示范软件工程随洋,王瑞利,马韫韬,邵科,马啸,张金慧,段建军,樊荣,刘云玲,侯亚光,赵玲玲,翟永胜,杨智敏,陈春梅,王宏伟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农垦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科学技术研究所,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一等奖内蒙古正在从农牧业大区向强区转变,智慧农业正如火如荼在各地区、各产业开展应用,但普遍存在支撑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产品少、与农业实际生产融合度低、全产业链推广应用落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与需求,团队在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按照“构建智慧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突破空/天/地协同与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产业数字化全产业链模式推广应用”的总体思路,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创立了以apaaS模式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具备模块化、低耦合、低/零代码、可定制、自动化部署SaaS应用等特点,覆盖了农业全产业链,具体包括智慧种植、农业ERp、大数据决策分析等全场景应用,解决了智慧农业领域场景化应用不完整、全程溯源难、信息化落地难等问题;研发了云端一体化农业AI平台,实现可灵活融合气象、土壤、植物生长等多因子的智慧种植与决策模型,解决了种植科学化、标准化落地难等问题;研发了基于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3D模型为辅的数字孪生系统,可进行可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解决了农业大数据领域演示多、分析决策少等问题。2、突破了智慧农业领域多项关键共性技术。创建了多生境跨尺度作物表型检测智能分析平台、智能农机装备和农业物联网设备;创新农情信息、无人机感知、高分遥感融合难题,解决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难题;创新研究了主要农作物关键农情参数多尺度、多模态遥感数据融合和智能建模。3、创建了多层次、多产业、全链条、全场景智慧农业平台推广应用模式,实现了面向全区农业的平台化服务、面向产业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面向不同地区和现代化农场的智慧农业全要素支撑和服务。项目获得专利9项,软著30项,发布论文8篇,其中SCI/EI收录8篇,项目搭建了“内蒙古12396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覆盖全区农牧民953.4万人,年服务农牧民120.9万人次以上,年服务专业合作社1743家以上,累计培训农牧民41.7万人次,累计为农牧民节本增收5.02亿元;项目围绕甜菜、马铃薯、中蒙药材等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和围绕旗县、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化农场等不同主体开展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示范应用服务,服务覆盖面积达到743.9万亩以上,累计节本增收17.91亿元以上。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全国先进,为内蒙古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智慧农业平台支撑、精准服务支撑和应用示范模式支撑,提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与综合解决方案,切实提升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智慧农业应用水平,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196内蒙古民族大学玉米浅埋滴灌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作物栽培学杨恒山,马日亮,叶建全,梅园雪,张瑞富,聂丽娜,张玉芹,郭敬春,邰继承,王宇飞,苏伟,李海东,王俊,包立华,王立文,萨如拉,高杰,刘晶,张福胜,范秀艳,孟繁昊,李媛媛,李金琴,孟德,吕志明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尔沁左翼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鄂尔多斯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和六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粮食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每年调出粮食450亿斤左右。玉米是内蒙古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干旱缺水一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全区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本项目立足自治区产粮又缺水的实际,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历时十年,研发了以浅埋覆土替代地膜覆盖的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形成了集节水、减肥、控膜、省工于一体的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自治区干旱缺水和膜下滴灌残膜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实现了玉米高产高效与绿色生态的协同发展,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研发了以浅埋覆土替代地膜覆盖的无膜浅埋滴灌技术,探索出了适宜的埋土深度、管带与井泵地配置、宽窄行种植模式配套、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玉米膜下滴灌残膜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实现了玉米高产高效与农业节水协同。2018年以来,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连续5年入选内蒙古农牧业主推技术,2021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2.系统研究了浅埋滴灌下灌溉定额、灌溉次数、氮肥运筹和水氮密互作对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玉米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建立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灌溉制度和基于产量目标的推荐施肥方案。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丰富了我国玉米绿色丰产高效协同栽培理论。3.配套了玉米无膜浅埋滴灌铺带播种机及附属设备,获得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2项,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重要突破,推进了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研制了《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规范》(Db15/T1335—2018),出版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挂图》3套,开发了微信搜一搜“玉米浅埋滴灌智慧平台”,有力推动了自治区玉米产业升级。该成果在全区8个盟市29个旗县区累计推广3052.17万亩,总增产玉米78.38亿斤。其中,2019—2021年在通辽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兴安盟累计推广2232.92万亩,增产玉米65.78亿斤,种植户增收75.65亿元。试验结果和大面积调查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平均亩节水126m3,亩节省化肥8.17kg;与膜下滴灌相比,亩减少地膜3.5kg。项目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内蒙古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多次予以宣传报道,项目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