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沧州市 > 正文

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日期:2024/3/25 22:02:30 浏览:

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经世致用者,就是说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我们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社会。那种关进书斋里,埋头故纸堆中做些于国于民无关痛痒的所谓之学问,不是我湖湘学派的特点,湖南人读书,向来只为了两个字:做事!做什么事呢?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

毛泽东迫不及待地插嘴道:“那——什么事于国于民最有用呢?”

孔昭绶鼓励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以今时今日论,我以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

“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治,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盛,真才既出,则国势必张……”

寝室外的走廊上,早已静悄悄挤满了入校的新生。孔昭绶的声音仿佛巨大的磁石,正吸引着更多的人不断聚集……

孔昭绶说:“以此而推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绵薄,为中华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不正是诸位经世致用的最佳途径吗?”

一片沉思的寂静中,突然响起了掌声。孔昭绶一回头,这才发现身后居然密不透风地挤满了学生。

(节选自《恰同学少年》第七章,有删改)

【注】①一师: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②萧子升,文中新考入湖南一师的学生。颇有才华,人称“湘乡第一才子”,刘俊卿嫉妒他的才华,暗中破坏,偷走了他和弟弟萧三的考试作文。毛泽东代萧家兄弟重写了作文上交,萧子升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③孔昭绶(1876—1929),长沙人。我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时任一师校长。④方维夏(1880—1936),湖南平江人,近代教育家、革命烈士。时任一师学监主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以热情洋溢的笔墨表达了学校开学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期待之情,给全文奠定了昂扬振奋的感情基调。

b.寝室长周世钊让大家自我介绍时,说毛泽东是今科状元不用介绍,这侧面交代了毛泽东的出众才华已经众人皆知。

C.孔昭绶列举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李元度、谭嗣同、黄兴等历代人才,旨在证明湖湘学派生生不息强大生命力。

D.学生们密不透风地簇拥着两位师长聆听谆谆教诲,展现了有旺盛求知欲和强烈责任感的一代青年的风貌,呼应了开头。

7.关于文中刘俊卿偷听萧家兄弟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心事重重”“一脸阴沉沉”和“冷着脸”描写刘俊卿,以此来展现这个人物性格的阴郁。

b.综合一些细节来看,刘俊卿烦恼的真正根源是他曾经对萧子升的试卷动过手脚。

C.萧子升能顺利进入一师就读,是因为毛泽东给予了他帮助,而这让他很有负担。

D.偷听而知实情,很多文艺作品采用这一手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有相似情节。

8.文章第二、三两段展现开学场景,如电影镜头般富于动感和感染力,请对此加以赏析。(6分)

9.孔昭绶对学生讲关于“经世致用”的话反映了他对现实与教育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将必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b.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C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D.大夫种勇而善/谋将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夫固知君王之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逆,迎接,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中的“逆”意思相同。

b.卜:占卜,是古代的一种用火灼烧龟甲,观其裂纹以预测吉凶的行为。

C.玉趾:对人脚步的敬称。“玉”是敬辞,多用以形容对方的身体或言行。

D.顿颡,即叩头;指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多用于请罪之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但越国大夫文种则出主意,希望勾践讲和,以此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而进攻中原诸侯国,从而削弱吴国。

b.勾践派诸稽郢拜见吴王,用“天王”来称呼吴王,把吴王捧得很高,也委婉指出了他出尔反尔、不顾信义,这使其心里很愧疚,答应了求和。

C.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但吴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浅,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

D.吴王缺乏远虑,他没有意识到越国正在变得强大,认为越国根本不会成为心腹大患,还认为如果没有越国,吴国春秋两季阅兵就没有地方炫耀武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2)勾践草鄙之人,敢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

14.申胥所说的“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①

李白

秀才何翩翩,王许回也贤。

暂别庐江守,将游京兆天。

秋山宣落日,秀水出寒烟。

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②前。

【注】①诗题有说是当为“送杜秀才赴举入京”,“芝”字疑讹。②雁沼,指雁池,汉梁孝王官苑中池名。此代指吴王府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直接称赞杜秀才,不仅以“秀才”直接称谓,而且还加以“翩翩”进行形象描绘。

b.首联第二句侧面刻画杜秀才的品格,以吴王口吻,借颜回的贤能,映衬杜秀才的脱俗。

C.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杜秀才即将“辞别”诗人,“赴举”长安,交代事由,照应诗题。

D.颈联由叙事转为写景,以落日秋山的清丽,秀水寒烟的氤氲喻诗人的美好心灵与祝愿。

16.尾联含蓄蕴藉,情韵悠长,虽没有直接写情但句句有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2)《短歌行》中,诗人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

(3)借代手法能够更形象地突出事物特征,因此在诗词中常被运用,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三冲村位于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因境内有涂冲、江冲、林冲三条溪流汇集马槽河而得名。

她是绿色的。山体碧绿,绿得如同颜料堆起来一般;树林翠绿,绿得好似颜料涂抹一般;溪水清绿,绿得仿佛颜料流淌一般。这时候,人的思维在①中也被绿色浸染,稍不注意就会缠在树梢上,融进水流里,落入草丛中。

她是湿润的。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游来,从石缝中游来,从树丛中游来,从奇花异草中游来。于是,马漕河变得丰腴而灵动,裹挟着大别山的神威,裹挟着三冲的神韵,蓄势奔涌,一路欢笑一路歌,流向巢湖。

清滢滢的河流,在柳林旁潺潺而去,拽着河边水草和柳树的根须发出哗哗的响声。浅滩处②的鹅卵石排列成不同音阶的琴键,弹奏着③的乡村歌谣。翠鸟从柳林里飞过来飞过去,编织着诗意的天空。河边的水牛悠然自得地甩着尾巴,驱赶着飞动的草虫,享受着自由的时光。白鹭吃饱了便飞至牛背上稍息,和水牛一起构筑着童话般的意境。河沿上野花缀埂,有蜻蜓擦着河面飞,如一线震颤的曲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三条溪流如三条游龙从山涧里、石缝中、树丛中、奇花异草中游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从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文化蔚为大观。②《梦华录》中的三娘更是手艺精妙,③几十道茶点被剧里剧外的“老饕”们跃跃欲试。④据记录北宋开封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一书显示,⑤就用大段的文字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吃喝饮食。⑥《清明上河图》中的饮食铺子,有豪华酒铺,有高档脚店。⑦“脚店”是歇脚之店,为宾客起到茶歇休闲的作用。⑧另外,还有一般小铺和街头小吃,可谓类型多样、定位明晰,⑨使得消费的汴京开封的达官贵人和市井百姓皆有满意去处。

据专家介绍,我们现在一日三餐的习惯是从宋真宗时开始的,此前,⑩。在此基础上增加一餐,是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结果。古代一般夜晚实行宵禁制度,但在北宋开放了夜市,于是,夜宵也开始出现。人们对吃食的讲究,⑪。炒菜的“炒”字对厨师要求极高,要掌握量、火候,还要把控好时间。此外,饮品零食也很紧俏,有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霜凉水、香糖果子、荔枝膏等,种类丰富。就连现在的快递外卖,北宋也有。⑫,上面热着酒壶,送到家里还能吃热乎的。

21.对文中第一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不妥之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