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觉得,宋文武是用一种奇妙的信任感约束学生。有一次他在课堂上打闹,任课老师将状告到了宋文武办公室,常瑞被叫了过去。宋文武只是跟他讲了些“不能影响其他同学”的大道理,回来以后,常瑞就再也没有捣乱过。
他反思过,一样的道理,换另一个老师讲,自己可能就听不进去,但对宋文武不一样。“怕辜负了他对我的信任和尊重。”常瑞说,“好像我们打成一片之后,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共识。”
他还记得,在班里,宋文武经常弯下腰拾粉笔头。讲台上的粉笔灰,他也不会吹向学生,而是“用湿抹布轻轻地将其搌掉,由远及近,划拉到自己的面前”。在常瑞眼里,他就像一个纯真豁达的侠客。
“要尽我自己的努力,继承老师的品质。”常瑞说,自己在宋文武的灵堂前默念这句话。
“我以前觉得,宋老师会一辈子教书”
很少有人了解宋文武的家庭状况,直到他离世后因资助学生被媒体报道。
常瑞从前只是留意到,他的衣服“就是那两三件来回换”,袖口的颜色都褪了。
宋文武曾在文章中提到过一双鞋:“买了许久,经春历夏,眼看着就要入秋了,却还放在鞋盒里舍不得穿。因为参加会议,想稍加打扮一下,这才拿出来,洗了脚,换了袜,套上它们,去参加全县的高三表彰大会。”
他总是骑一辆黄色的自行车——李子昂对此印象深刻,2018年,怀远一中骑自行车的老师已经是少数。在自家兄弟姊妹里,没有买车的宋文武也是少数。直到前年,他才换了一辆电瓶车。
2004年起,怀远县抽调怀远一中、怀远二中、怀远三中的优秀教师,组建“怀远县一二三高考辅导班”,甚至直接以语文名师宋文武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班:“文武班”。
宋家刚知道他的名气,曾劝他私下开补课班,甚至在别的补课班挂一个名就有钱拿,宋文武拒绝了:“我不上课的时候就在办公室,他(学生)如果需要就来,我给他点拨点拨,但是补课我不会干的。”还有亲戚建议:“以你的水平和知名度来我们苏州,不要上课,就给人补课,一年我保底你收入100万元。”宋文武回人4个字:“追求不同。”
后来,蚌埠一中、县宣传部、县教体局都向宋文武发出过邀约,他全部回绝。徐进芳没在这事上发表过意见,“关键看他喜欢哪样,他又不舍得学生,也不能硬逼着他走,得要开心”。
“我觉得他配得上老师这个称谓。”何清源从宋文武身上看到,要忠于自己的职业。他正在复旦大学攻读高分子材料方向的博士,想尽量“做些有用的东西出来”,而不是只图发文章。他原本计划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去正式看望宋文武,只是这一面再也见不到了。
2022年年初,常瑞曾拜访过宋文武。他“看起来过得很不宽裕”,家里的桌椅就像15年前他的袖口一样,也是褪了色的。常瑞心里不好受。他瞥见宋文武的儿子待在卧室里,以为是他大学放寒假回来了,直到在宋文武的追悼会上才了解实情。
40岁的张文学也是在宋文武的灵堂前,才第一次见到老师的孩子。在此之前,他只是听闻这孩子有些“小症状”,没想到这样严重。多年来,宋文武很少对外人提及儿子。宋家刚说,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宋文武去世当天,张文学就赶来见他最后一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跪下来磕了三个头,以谢师恩。他说,是宋文武借给他第一本小说,在老师的引领下,他才正式开始读书。
直到现在,李子昂也不愿面对宋文武已经离开的事实,好像如果不想,老师就还在带他的文武班。“我以前就觉得,宋老师会一辈子教书,然后退休。”
追悼会当天,光是常瑞所在的那个班级,就送了20多个花圈。宋家刚记得,学生们跪成一排排地哭,“前前后后水泄不通”。
宋文武家的邻居朱翠萍说:“我们小区附近有个酒店,有一群学生放暑假回家来聚会,一出酒店就喊‘宋爸!宋爸!’我纳闷喊谁呢,一回头,看到东边来了个宋文武,学生过去就搂着他喊。”朱翠萍感慨,“你没养人家头,没养人家脚,你看看现在多少儿女?”
不少学生表示,要凭能力给宋老师的妻儿一些关怀。据当地媒体报道,宋文武去世后,蚌埠市红十字会、蚌埠市中心血站、怀远县委书记、怀远县教育体育局都去宋文武家中慰问过,当地还承诺帮助解决徐进芳母子的工作问题。
对丈夫瞒了20多年的事,徐进芳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理解。这个朴实、善良的劳动女性说,从做工贴补宋文武上大学起,就没奢求过大富大贵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够吃就行。有的小孩吃不上饭,他碰到了,你不叫他去做,他心里也不对劲,肯定要去帮忙人家的。”
正月初七,徐进芳和家人去学校取回宋文武的遗物,植物、书本、打印机等杂物塞满了两辆车,还有宋文武珍视的“百宝箱”,里面装着锤子、钳子、钉子等各类工具。他用它们做过“挂在墙上的图书馆”,为班里的铁皮灰簸箕装过把手,给课桌打洞装挂钩。
宋文武走后,新学期开学了。他没带完的那个班,教室第一排,课桌腿上还围着塑料布。一个女生说,冬天开关门会漏风,这是宋老师怕靠门的学生冷,特意做的防风围挡。
春节前的腊月廿四,结束期末阅卷的第二天,宋文武家的马桶坏了。他到街上找公厕,不幸突发脑溢血倒地。宋家刚接到派出所的电话时,宋文武已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了4天,最终离世。
就像他曾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我知道,这节课尽管有太多的不舍,终究还是要下课的。”
(应受访者要求,何清源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杜佳冰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