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因果倒置,第2段“规划编制阶段难以精准预测实施阶段的需求或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刚性指标配置过大或过小或功能分配不均”,“规划编制阶段难以精准预测实施阶段的需求”是因,“刚性指标配置过大或过小或功能分配不均”是果。)
2.b(A概念混淆,是中轴线片区,而不是老城区存在这些问题并引入总师制来解决问题。C根据最后一段开头,“城市治理转型”是语境,而不是总师制的作用。D根据第6段“总师制多应用于重大开发项目及重点地区”,和最后一段“城市老城区、历史城区的发展也可尝试引入总师制”,在城市老城区和历史城区引入总师制是“可尝试”,可见“常态化”是未然,非已然。)
3.D(“政府主导,职能分解”没有体现总师协调统筹,在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修缮环节多元主体、角色混合的理念。)
4.b(第4--7段主要讲走向“总师制”设计治理的发展方向,小标题可以是,发展方向:走向“总师制”设计治理。)
5.①建立多元利益沟通平台、实现协商式规划、兼顾公共与私人利益;②使政府得以通过总师向社会和市场赋能、干预、协作,也为设计师创造设计落地与设计赋能的可能性;③探索存量地环境的精细化更新与老城复兴的目标。(每点两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b(用“补叙”错误,这里用的是“插叙”。)
7.D(“已预见自己将无法在大城镇生存”有误,这是“我”的猜想,不是西班自己的想法。)
8.①强调“我”的身份,表达了“我”对鄂温克民族深沉的爱,体现出“我”对家园的坚守;②强调“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在悲凉的叙述中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使故事呈现出历史沧桑与厚重感;③反复强调,引发读者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4分,三点5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9.(1)相同:两篇文章都在叹惋一种消逝的文化,展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都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礼赞不屈的民族精神。
2)不同:①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写在1942年抗战时期,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景物的描写,寄寓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②迟子建的小说通过一个90岁的老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表现了人类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少数人的孤独坚守,也写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仍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10.CFH
11.A(原文中的“使”,是“使得”的意思,“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是“假如”的意思;b“制官名”的“制”的是“制定”,“其制稍异于前”的“制”是“形制”;C“而谮之帝”的“谮”和“谗谄之蔽明也”的“谗”含义都是“说别人坏话”;D“何意致不厚”的“何”含义是“为什么”。)
12.D(“慰安”的对象是周勃灌婴等人,且“安”不是安全的意思,是安心的意思。)
13.(1)贾谊,是能做帝王的辅佐之臣(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得分点:佐,辅佐;自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判断句式1分,文意1分)2)这之后明白苏轼擅长于揣测世事,着急于提出主张,却不能完全详尽地叙述缘由和实情。(得分点:然后,这样以后;揆,推测;故,缘由;文意1分。)14.①并非“立谈之间”向他人痛哭,时间不对,无法说明其气量小;②贾谊面对和自己有仇怨的绛侯,不计较私人恩怨,而是从国体出发,以待大臣之礼的角度为之辩护(1点1分,2点3分)
【译文】
材料一
拥有才华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是能做帝王的辅佐之臣(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超然远去的样子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材料二
我年少时读苏轼写的《贾谊论》,他说不是汉文帝不重用贾谊,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抱负。我不是不敬佩苏轼评论人的得当和揣测世事的突出,只是感慨贾谊没有办法用言辞为自己辩解。后来读到班固史书中论述的《贾谊传》,这之后明白苏轼擅长于揣测世事,着急于提出主张,却不能完全详尽地叙述缘由和实情。贾谊刚开始建议修改历法,变更服饰颜色,制定官名,兴建礼乐制度,本不是周勃灌婴喜欢的事情,但实在也不是周勃灌婴特别厌恶的事情。他们厌恶贾谊的地方,是贾谊建议遣散功臣列侯前往自己的封地,所以他们借变乱更易的罪名向皇帝说贾谊的坏话,皇帝也因为他们的诬告暂且贬黜贾谊来慰藉安抚他们,也想要历练他的才干后再重用他,不是真的不用贾谊。贾谊他奉进的《治安策》,其中确实有表现贾谊痛苦、叹息的地方,(但)这是在宣室召见对话和给梁王做王傅后面发生的事情,(苏轼)所说的短时间内就立刻向人痛哭,哪里是真实的记录啊?史书上已经说周勃灌婴等人厌恶贾谊,但是周勃到了自己的封地后,因为他人的诬告之言被逮捕囚禁,贾谊用对待大臣的礼节含蓄地劝告皇帝,然后皇帝就马上更改(命令)。贾谊不计较周勃对自己的怨恨,而是计较治国之法,多么宽厚啊!(这是)刘向为贾谊深深惋惜的原因,但是苏轼不知道这些。
15.b(“恬淡悠闲的生活环境”错误,结合全诗理解应是“凄苦孤寂”的。)
16.①写雨后野水之“乱”,暗指国事的不可收拾,表达诗人焦灼的心情;(2分)
②写积水茫茫淹没道路,暗指国家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担忧之情。(2分)
③写门前积水日深,诗人济川无望,暗指国势飘摇,表达诗人报国无望的无奈。(2分)
17.(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8.A.睡眠是人类的一种恢复能力(主语“睡眠”1分,“恢复”1分)
b.也会影响情绪的调节功能(“也”或“同时也”或“而且会”1分,“调节”或“调整”1分,答“修正”不给分,范围过窄。)
19.②国外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据……显示,句式杂糅)
④这其中甚至包括了约15%的少年儿童(“约”和“左右”重复,保留任意一个。)
⑤不少人患有与睡眠相关的疾病或遇到过睡眠障碍(缺少与“相关”搭配的“与”)
20.D(A引号表反语或讽刺;b引号表特殊含义;C引号表引用;D引号和文中的引号表强调。)
21.①句式上,原句是整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写出了佛、山、日月等自然之景与人和谐相融。改句则无此效果。②原句运用顶真、比喻修辞手法,突显了山、佛相互依存的关系。形象地写出自然佛的安详庄严,表达出“我”被震撼的原因。(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2.(1)“就”副词,表示加强肯定,强调了人体对情绪有自发的调节作用;(2)“就”副词,表示前后事情(或动作)紧接着。体现了红尘俗子进入古佛殿时的庄严虔诚。【评分标准:1点2分,2点3分】
23.
作文材料解析:
材料中的“火”象征家园、传统、信仰,而“狂风”“大雪”“暴雨”则可以理解为灾害、苦难、厄运等,“守着这团火”就是对家园、传统、信仰的守护,“我跳动的心”表达的是赤诚、坚韧、热烈,“从未熄灭”是说时代更新、文明变迁但力量不息、理想不灭、信仰犹存……
参考立意:
1)以赤诚坚韧之心守卫家园、传统……2)用热烈不息之火抗争厄运、磨难……评分标准:
第一档(55-60)切合题意,观点清晰,文体鲜明,能体现当代青年向上向善的大格局大追求,能层层深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档(50-54)切合题意,观点清晰,文体鲜明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有一定的说服力。
第三档(45-49)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作,文体较明确内容丰富,语言功底好,有一定的说服力。
第四档(40-44)基本符合题意,能围绕主题写,论述类文章有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能大体围绕材料情境发论。
第五档(35-39)大体围绕主题来写,但只是简单地罗列事例,要么分析论证的文字过少,要么逻辑不通。文体模糊,语言风格不统一,内容相对单薄。
第六档35分以下:对主题、材料不了解,离题较为严重,但仍能够部分扣住主题写作,字数符合要求的,可打25-34分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