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黄河由戚城西北流改道经今濮阳县城南东去,在今濮阳县城南有一个渡口叫德胜渡。“朱友贞(后梁末代皇帝)与李存勖(后唐开国皇帝)对垒河上,连年苦战……”(《中国通史简编》)。为了控制河津,李存勖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派族弟李存审在德胜渡黄河两岸筑起了两座半圆形的城池,屯兵据守,谓之“夹寨”,这就是濮阳老城建城的最初原因。
南德胜城和北德胜城隔河相望,中间有舟桥相通,李存勖凭借要津,节节胜利,为他击溃后梁,最终建立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北宋,这座为攻打开封而筑的城,变成了开封重要的北方屏障。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为防契丹军南侵,州治由顿丘(今清丰县旧城村)移至德胜南城,始有澶州城之说。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南城被黄河摧毁,“夹寨”的战略意义丧失,州治移于北城。当时北城城墙周长24里,南直北拱,形如卧虎,俗称“卧虎城”,主要用于驻军,为满足州治使用功能进行了扩建,成为后来开州、开县、濮阳老城的前身。
州治移至北城后,北城遂成为抗击辽军入侵的重要战略堡垒。宋真宗曾在宰相寇准的陪同下,御驾亲征到北城,并登上北门楼亲自指挥抗击契丹。宋军因此大获全胜,并在濮阳与辽国定下了“澶渊之盟”,从而使北宋与辽国之间保持了长达116年的和平状态。
今天的濮阳老城即建于澶州北城之上,虽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和岁月的洗刷,目前城墙仍有较大规模,其中遗存较为完好的一段位于西水坡遗址南侧,长1700米,最宽处30米,最高处达8米。五代古城墙是濮阳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是濮阳市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保护、开发和展示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五代城墙,濮阳市于2016年4月对古城墙进行原貌和包砖修复。
北宋至金初,濮阳老城的名字几经变更,先后称北辅、开德、澶州。金皇统四年(公元1144年)始称开州。由于兵燹和水患,濮阳老城屡毁屡修,从明弘治十三年到清光绪三年的377年间,濮阳老城经过16次修葺。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知州李嘉祥增筑后,城池“高三丈五尺,广三丈,门四,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有迎春、成秋、朝阳、拱北四门。瓮城外环以墙,达诸关门,驾层楼其上,几五丈,颇极壮丽,十郡县莫先焉”。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濮阳老城由开州、开县复名濮阳县,开州城自然成了濮阳城。德胜城、澶州城、开州城、开县城,濮阳老城建城史长达千年。
在濮阳市境内,千年古城遗址还有多处,如顾城、咸城、干城、密城、晋王城、濮州城、范县古城等等。从昌意城算起,濮阳已经有5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从帝丘城算亦有4000余年。历经风雨沧桑,古老的濮阳依然生机勃勃,它的发展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原标题:《穿越历史,看濮阳千年古城》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