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三网 > 济宁市 > 正文

山东省济宁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日期:2024/12/23 14:22:28 浏览:

险之地。而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道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我也要前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2.b3.A4.C

5.材料一提到,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陆游本诗颈联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快乐。但结合首联,诗人先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再表达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由此可以推断,颈联隐藏的信息是,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作草分茶消磨时光。首联抒情议论为因,颈联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

【导语】两篇文章共同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材料一侧重语文教学,指出通过文本解读和逻辑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强调逻辑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渗透。材料二从日常生活角度展示缺乏逻辑可能导致的谬误,结合实例如“美诺悖论”揭示逻辑推理的复杂性和必要性。两者呼应,突出逻辑在认知、教育和思维中的核心地位,提示逻辑训练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A.“要多安排逻辑思维学习任务”错误。原文是“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选项主观臆断。

b.“是为了说明在语境中推断词义是解读文本的好办法”错误。原文是“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选项曲解文意。

C.“说明他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因此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错误。原文是“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选项强加因果。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可以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错误,根据材料一“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可知,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可能隐藏着重要信息,通过细致的逻辑推理可以捕捉这些信息,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属于正面论述,没有反驳“玩物丧志”的观点,不属于虚拟论敌;

b.是从论点推出错误,属于虚拟论敌;

C.是对论点质疑,属于虚拟论敌;

D.是针对论点举出反例,属于虚拟论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二和注释一提到“美诺悖论”,也就是从一对真的前提,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A.这是谈论认识的先后顺序,与“美诺悖论”无关。

b.这是说客观事物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与“美诺悖论”无关。

C.“命色者,非命形也”意思是说颜色这个概念不完全等于外形,相关句子是“白马者,马与白也”是说“所谓白马,是马限定于白色的”,“马与白马也”是说“限定于白色的马自然与马是有区别的”,这两个前提都成立,属于“真的前提”,但由这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白马非马”是错误的,因为“白马”针对的是“马”之颜色,而“马”是针对其本质属性,混淆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支持“美诺悖论”。

D.这是三段论式推理,大前提是“非鱼不能知鱼之乐”,小前提是“子非鱼”,结论是“子不知鱼之乐”,与“美诺悖论”无关。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阐明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捕捉一段话在字面意思之外隐藏的重要信息。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意思是世态人情近年来淡薄如纱,自己为什么还客居在繁华的京城呢?这是诗人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世态人情淡薄的慨叹和身不由己客居京城的无奈。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意思是自己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细品清茗,这是陆游的行为动作,字面意思是诗人作草、分茶,悠闲快乐。但根据首联的议论可以推断出,因为世人麻木,朝廷昏聩,所以诗人闲极无聊,只能作草分茶消磨时光。悠闲的生活隐藏着陆游闲极无聊的心绪。

据以上分析可知,本诗中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抒情议论为因,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行为为果,一因一果,逻辑自然。

6.A7.D

8.①“木头”不规则地横在路边,会挡住路,就成了“障碍”。

②村民会因此坐在木头上闲聊而让时光暂时停留,“木头”就成了“时光中的堤坝”。

③村民坐在木头上闲聊时,会聊到明天、明年的事,有人因此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并行动起来,“木头”也就成了“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

9.①“我”看似整天漫无目的,实则是有精神追求的,不愿被世俗束缚。

②“我”抓住了时间,并帮助时间改变了那些应该改变的事物,让它们都发生了变化。

③“我”不相信命运,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改变了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命运,也就没有虚度岁月,没有浪费时间。

【导语】文章通过叙述“我”在村庄中的闲适生活,细致描绘了一系列看似无意义而实则带来小改变的行为。文中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示了“我”对微小而实质改变的理解和自豪感。同时,文字在轻与重、虚与实之间保持平衡,展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哲思与追求。作品用平凡的笔触描绘出时间流逝中不易察觉的力量和变化。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接着以‘我也胡乱地生活着’的经历告诫年轻人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错误,原文说“而我是个毫无目的的人”“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可见文章只是叙述了“我”当时的境况,并没有“告诫年轻人”之意。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D.“通过对比突出了改变的意义”错误,第三段中有三处分号,只有第三处分号前后分句是对比关系,其他两处前后分句没有构成对比。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根据题干“木头”“是一种障碍,一段时光中的堤坝,又像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可知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

①说“木头”是“障碍”,因为它不规则横在路旁,会对通行造成阻碍,这是从其物理存在状态来讲的,直观地挡住了路。

②称其为“时光中的堤坝”,是由于村民坐在木头上闲聊,使得时光仿佛在此处有了短暂停滞,就像堤坝拦住水流一样拦住了时光匆匆的脚步,是从村民聚集闲聊使时光有了停留感的角度来说的。

③它是“一截指针,一种命运的暗示”,“指针”则是指引方向的,方向不同,命运也会不一样。文中是因为村民闲聊时会商量未来的事,进而有人明确了要做的事并付诸行动,这就如同指针指明方向、暗示了命运走向,从对村民后续行动产生影响的层面而言的。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联系上文,这里的“时光”蕴含着某种附加意义,结尾段中的“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已明确了其意义,人生要有追求,要把握时间,让时间变得有意义。

①“我”日常看似闲逛、做闲事,其实是不愿按世俗常见的忙碌于具体事务的方式被束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时光的相处模式。

②“我”有意无意地改变诸多事物,是在利用时间去促使事物发生该有的变化,仿佛在帮时间完成让事物变迁的任务,表明“我”在时光进程里有所作为。

③“我”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改变了自己和其他事物命运,没让岁月虚度,而是在时光流转中实实在在有了经历和成果,所以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强调了“我”与时光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时光里的生命状态。

10.bDG11.A12.D

13.(1)公子却自己骄傲以为有功,我私下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

(2)如姬如果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趁魏王空闲时而日夜劝说他援救赵国。

14.材料一中“客”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就不算忠臣;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导语】两则材料描述了信陵君魏无忌在危急时刻窃取魏王的兵符,救赵国的故事,以及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材料一呈现出对信陵君功绩浮夸后的谏言,用“客”的劝解塑造出信陵君的成长与谦逊。材料二则对这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信陵君私心重于大义,忽视国家主权尊严,表达出对其行为的反思。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不幸打了败仗,做了秦国的俘虏,这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社稷来给姻亲做殉葬品啊。我真不知道信陵君那时该拿什么向魏王谢罪?

“战不胜”是“不幸”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为虏于秦”是被动句,“于”引出施动者“秦”,C处不应断开,故在D处断开;

“信陵何以谢魏王”是一个句子做“吾不知”的宾语,“吾”是主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的能力。

A.错误。两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德:名词活用为动词,感激;/贼:名词活用为动词,抢夺;句意: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存了赵国。/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

b.正确。“公子有德于人”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公子于人有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句意:公子对别人有恩德。/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C.正确。请:请求;/就让、请让;句意: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就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D.正确。两个“使”都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假如”;句意: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没有辜负信陵君的信任,值得赞赏”错,根据“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可知,文中说侯生、如姬只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并不是赞赏而是批评。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功”,意动用法,以为有功;“窃”,私下;“为”,认为。

(2)“报”,报答;“曷”,不如;“隙”,空闲。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就不算忠臣;

根据“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存了赵国,就与平原君商议,用五座城封给公子。公子听说后,露出了自以为有功的神色。门客中有人劝公子说:“事物有不该忘记的,也有不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了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有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