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作史论者把偷盗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不足以成为怪罪信陵君的理由。然而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我所要指责的,是信陵君的私心啊。
信陵君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是有君主的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利用姻亲的关系去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是姻亲的缘故,才急于援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关系,而不知道有魏王啊。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也不能说是为赵国,应该说只是为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是在别的国家,那么即使撤去了魏国的屏障,撤去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相救。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那么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必定不会去相救。这是赵王和国家社稷的轻重,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公子;而魏国用以保卫国家的军队,也不过是供信陵君为自己的一个姻亲而使用。幸而打了胜仗,还算可以,如果不幸打了败仗,做了秦国的俘虏,这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社稷来给姻亲做殉葬品啊。我真不知道信陵君那时该拿什么向魏王谢罪?
窃取兵符的计策,是侯生提出,而由如姬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公子去窃取兵符,如姬在魏王的卧室里为信陵公子窃取了兵符;这两个人心中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打算,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激切地向魏王进谏。如果魏王不听,就用他要跟秦军拼命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那么魏王一定会醒悟的。侯生替信陵君出谋划策,不如进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如果魏王不听,就用自己以死报效信陵君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如姬如果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趁魏王空闲时而日夜劝说他援救赵国,如果魏王不听,就用自己以死报效信陵君的决心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这样,信陵君不会有负于魏国,也不会有负于赵国;侯生和如姬两个人不会有负于魏王,也不会有负于信陵君。为什么不从这方面去想办法呢?信陵君只知道与自己有婚姻关系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在内的宠姬,在外的邻国,地位卑贱的夷门野人,又都只知道有公子,不知道有魏王。那么这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15.D
16.①虚实结合,先实写诗人任职的魏境洪水泛滥成灾的惨状,再想象欧阳修闲居颍湖,欣赏杨柳萦绕溪桥的美景。
②两幅图景对比鲜明,既表现出忧心民生而恪守职分之情,又自然流露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导语】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欧阳修退居生活的赞许与向往,同时流露出自身政治理想未遂的感慨。诗中“神交”与“直道”彰显了友情的深厚与个人的坚持,末尾以超脱之态作结,意境悠远。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向欧阳公问询得道成仙之法,表达自己也有退居的想法”错误。尾联“相从谁挹浮丘袂,左右琴书酒满瓢”借用典故,表达的是诗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浮丘袂”典故指的是仙人浮丘公,这里用来形容欧阳修退居后的超脱生活。诗人希望能与欧阳修一起享受这种闲适的生活,而不是询问成仙之法。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虚实结合:“魏境民流河抹岸”,诗人身处大名府(魏境),目睹黄河决堤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洪水泛滥成灾的惨状。这一描写是具体的、现实的,属于实写,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颍湖春早柳萦桥”,诗人想象欧阳修在颍州湖畔的生活,春天到来时,柳树环绕着溪桥,景色优美。这一描写是虚幻的、想象的,属于虚写,展现了诗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向往。
②对比手法:一边是洪水泛滥、百姓流离的惨状,一边是春光明媚、柳树依依的美景。这两幅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一句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职责的恪守,后一句则流露出对欧阳修退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立体。
17.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倚、膝、生、澄、纤。
18.b19.D
20.A: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或表现力、特殊的美)
b:更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
21.②改为“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③改为“在语言的构建上”,或“从语言的构建上看”④改为“人物的神韵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2.①王熙凤②贾宝玉③刘姥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及标点、修辞的能力。
b.“借喻”错误,“普通话是大众公约数,是没有性格的”,该比喻句有比喻词“是”,是暗喻,而非借喻。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踌躇”意思是犹豫不决,在一个或多个选择面前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决定。
A.心事重重,心情不愉快。
b.思量、考虑,表示在做出决定之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
C.从容自得的样子。
D.犹豫不决,指在一个或多个选择面前拿不定主意,无法做出决定。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是前一句“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的结果,表示作家对语言的驾驭结果,结合后文的阐释“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可知是作家能深入掌控语言后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表现力或特殊的美,故填“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或“他的语言便愈有表现力”“他的语言便愈有特殊的美”。
b:上文强调“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前句指出一种方言不能被另一种方言代替,本空的内容应是指也不能被其它内容代替,形式上用“也不是(更不是)……所能代替的”与上文保持一致;结合后文提到普通话“是没有性格的”,可知本空的对象是指普通话,故填:更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发现后来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语序不当,“后来”作状语修饰“发现”,改为“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
③“从语言的构建上”搭配不当,改为“在语言的构建上”,或“从语言的构建上看”;
④“这样,人物的神韵便‘生龙活虎’”用词不当。生龙活虎:意思是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或者文章生动有力。此处形容语言塑造的人物生动,改为“人物的神韵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理解名著内容、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①是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结合“凤辣子”可知是王熙凤,体现出其泼辣张狂和口齿伶俐的特点。
②这是王夫人在黛玉初进贾府时对黛玉介绍的贾宝玉,“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指宝玉性格多变,活泼可爱,又是个男孩子。“只休信他”是说你不要招惹他,信任他。
③结合“拿他取笑儿”“女篾片”可知是个女性。篾片,指的是竹子劈成的薄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红楼梦》中可供众人取乐的女性,应是多次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刘姥姥认亲贾府,多次进大观园,讨众人欢心。
23.例文:
避险与赴道
——君子行止的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智慧犹如璀璨星辰,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其中,“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两句名言,便深刻体现了古代先贤对于人生行止的智慧思考。它们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明智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古训如同一道警钟,时刻提醒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在人生的旅途中,危险如同暗礁,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礁沉没。而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曹刿鼓响三遍后才出军,他们不逞一时之勇而成就了长久之勇。因此,君子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预见并规避风险。这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负责,更是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担当。面对诱惑与陷阱,君子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远离那些可能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危墙”。
然而,避险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呼唤响起时,君子便应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勇往直前。这里的“道”,既可以是国家的大义,也可以是人民的福祉,更可以是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庚子年间,白衣战士请缨荆楚,面对生命危难以大爱可服恐惧,以无惧迎接困难。他们的无惧是勇者的无惧,是做好了准备的无惧,是因有惧而无惧。在追求“道”的道路上,即使面临千军万马的阻挡,君子也应义无反顾地前行。因为,真正的君子,从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更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道”,便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避险与赴道,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避险是君子在复杂环境中保护自己的智慧选择,而赴道则是君子在追求更高境界时的勇敢担当。一个真正的君子,既要有避险的智慧,也要有赴道的勇气。他们能够在面对危险时保持冷静,不轻易冒险;同时,在追求真理与正义时,又能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需要这种避险与赴道的智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学会识别风险,保护自己的安全;同时,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有勇气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总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两句名言,不仅是对古代先贤智慧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生行止的深刻启示。让我们在避险与赴道中寻找平衡,用智慧与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君子不立于危墙”后半句是“智者不陷于覆巢”,原意是讲有才德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也不会陷入绝望的境地。材料后半部分“虽千万人,吾往矣”凸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担当。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可以统一,“不立于危墙”可以是巧妙地暂避矛盾,保存实力,蓄积力量,然后勇敢地面对迎接挑战,从而保证取得更大的胜利。“虽千万人,吾往矣”强调要敢于直面“危墙”,去挑战风险,去突破困境。如果大家都只是因为潜在的危险而退缩,那许多伟大的事业将无人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也会因此停滞不前。
写作时对此可作辩证思考。写作时,首先可以指出两则材料的意义内涵,然后说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强调的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对此,可从短视之见与深谋远虑这一对关系中找到立意点,说明智者懂得识别并避开这些危险,并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懂得权衡利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然后,再从普通人与伟人的区别展开,说明仅仅懂得规避危险,并不足以成就伟大。然后引出孟子“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解释其内涵说明真正的勇者,不会因为前路艰险而放弃追求,他们心中有光,脚下有力,即使面对千难万阻,也能勇往直前。这种勇气,源于对内心信念的坚定,是对更高人生价值的追求。最后,综合上述二者,说明真正的智慧与勇气,是在安全与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我们要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警觉,学会识别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另一方面,当面对真正值得追求的“道”时,我们又应展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勇敢地迈出步伐,不懈追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