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56米、体重不足50公斤的李艳华,每天都要独自抱着身高1.68米、体重70多公斤的儿媳完成坐起、上下床、上下轮椅、上下便椅这一系列动作,日常喂饭、喂药、擦洗身体、清洗衣服和被褥……每天早晚,李艳华还给儿媳各做一小时肌肉按摩、半小时肢体活动训练。儿媳常年卧床,在李艳华的照料下,从来没长过褥疮。照顾病人很苦很累,但她从未抱怨过一句。
在李艳华的照料陪伴下,儿媳逐步好转,从借助鼻饲管进食到肢体有了动作,从可以张嘴慢慢吞咽到渐渐认识身边亲人。2016年的一天,李艳华像往常一样给儿媳梳洗,忽然一声微弱的“妈妈”从儿媳口中传出。李艳华用爱与坚守唤醒了植物人儿媳。如今,儿媳的情况日渐好转,能独立进食,坐在轮椅上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闲暇之余还能临摹字帖。
李艳华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22时慧
时慧,女,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办公室机要科四级调研员。
面对二姐因病致残、父亲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中风偏瘫、嫂子意外离世等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时慧义无反顾扛起重担,用乐观与坚强克服各种磨难,用爱心与行动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1994年,时慧大学毕业后到广西北海工作,同年,二姐患上了类风湿,并迅速恶化到四肢变形、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时慧把意外丧母的12岁侄女从河南接到广西照顾。2005年,日渐年迈的父母难以支撑家庭重担,带着时慧二姐、5岁的外甥、17岁的侄子从河南到广西投靠她。从此,时慧就扛起了全家人衣食住行、医疗康复、孩子教育等重担,这一扛就是18年。
2015年,父亲临终前一年生活无法自理,时慧端屎端尿、细心照顾,毫无怨言、从不嫌弃。2020年夏天,偏瘫6年的母亲高烧住院,她整个暑假日夜陪护照料,喂饭喂药,翻身擦拭,清理排泄物,瘦小的身躯每天都需要抱起120斤重的母亲好几次。
时慧义无反顾照料残疾姐姐和年幼外甥,外甥小学阶段,时慧总是一车搭两娃,同儿子一起接送。外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需费用,她都慷慨解囊。2018年,外甥考入大学后,时慧又把残疾姐姐接到身边照料。年幼丧母的侄子、侄女直到成家立业,都有小姑时慧的倾心相助。
她细致入微、精益求精,工作中做到“零事故”“零差错”。面对岗位不分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特点,她总能做到随叫随到,默默无闻地付出。
523何淑娟
何淑娟,女,汉族,1965年3月生,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理事。
何淑娟坚强面对生活的重担,独自将身患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女儿抚养长大。她积极参与公益救助活动,宣讲地贫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关注和普遍认知,为地贫家庭筹集善款数百万元,被称为“地贫妈妈”。
1991年,广州市番禺制衣厂工人何淑娟怎么也没想到,刚刚出生的女儿被确诊为重症β型地中海贫血症。多方寻医无果,本不宽裕的家庭负担更重。女儿7岁时,丈夫与何淑娟离婚。面对女儿不可能活过20岁的医学判断和沉重的治疗费负担,何淑娟曾有轻生的打算。是女儿的天真无邪和“无论生活再怎么不济,都不应该剥夺女儿生存的权利”的信念,让何淑娟重新振作起来。何淑娟靠打散工养活女儿,以羸弱的肩膀,扛起女儿治病和生活的重担。为对抗病魔,女儿坚持每月输血,每日打排铁针。母女俩苦中作乐,把去医院称之为“去度假”,把输血称之为“加油”。
一路走来,何淑娟认识到,如果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关怀,女儿不可能活到现在。为鼓励地贫患者和家属与疾病积极斗争,何淑娟组织起200多个广州地贫患儿家庭,互助抗“贫”。何淑娟参加了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家长会,任广州家长会会长。她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地贫家庭,为他们寻求社会帮助。何淑娟组织公益力量,进入各大高校开展地贫知识宣讲200多场,个人公益宣讲300多场。阳光开朗的女儿也时常和何淑娟一起去做公益、做宣讲,用笑容告诉社会,因为有爱,地贫儿童同样能活得很精彩。
何淑娟荣登“中国好人榜”。
524邹爱华
邹爱华,女,汉族,1962年5月生,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居民。
邹爱华在聋哑丈夫失业后,自强不息勇挑家庭重担,支起一口炕锅做葱油饼20余年,供养两个女儿完成大学学业,并无私照顾聋哑二伯哥,热心帮助街坊邻居。
邹爱华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1984年,她与肖其敏结婚。婆婆年岁已高,丈夫和二伯哥均患有先天性聋哑,二嫂患有精神障碍,算上自己,家中5个大人4个残疾。30多年里,邹爱华拖着残疾的身躯把大家庭照顾得妥妥当当。2000年,丈夫因企业改制下岗,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坚强的邹爱华不等不靠,在自家门口支起一口炕锅,做起传统面食葱油饼生意,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
1987年,邹爱华到医院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对孩子关爱备至,视如己出。尽管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但邹爱华对大女儿的爱一点都没减少。邹爱华说:“每天卖饼收下的第一元钱,先拿去给女儿买炼乳。”每当谈起妈妈,大女儿总是感激不尽:“在我心中,她就是我的亲生妈妈,很感谢她把我养大。”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女儿自幼品学兼优,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定居成都,小女儿硕士毕业。
邹爱华乐善好施、热爱公益,2016年以来,邹爱华带领一家先后参加交通维护、义卖、禁毒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并吸引30余人加入石牌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石牌镇的老人们常常称呼邹爱华为“邹大姑”,小朋友也都亲切地唤她“邹妈妈”。因为邹爱华热心肠,邻居们一有困难都喜欢找她帮忙,哪家有事需要外出,就放一把备用钥匙在她家,哪家婆媳有矛盾了也喜欢找她帮忙调解……她总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街坊们都称她为“街长”。
邹爱华荣获湖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5张小毛
张小毛,女,汉族,1968年10月生,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东堤尾社区居民。
张小毛悉心照料年迈体弱的母亲、瘫痪卧床的嫂子、身患尿毒症的四哥、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至仁至孝。
1984年,16岁的张小毛为减轻父母身上重担,进入南县一麻厂做女工。她进厂一个月后,父亲因心脏病和血吸虫病去世。母亲年事已高又患有旧疾,张小毛边照顾母亲边工作。1990年,工厂倒闭,张小毛做洗碗工、卖小菜、做零工等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张小毛坚守了7年,直到母亲去世。
2011年,张小毛的三哥因肝癌去世,三嫂也二度中风。临终前,三嫂将3个孩子托付给她,张小毛毫不犹豫答应了。2020年,张小毛的四哥(离异)被确诊为尿毒症,陷入深度昏迷。张小毛又东借西凑5万元医药费,极力挽救四哥的生命。在张小毛照顾下,四哥与病魔顽强抗争,直至2024年9月因尿毒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去世。
带着哥嫂留下的3个孩子,一家人的支出是个不小数目。为了养家糊口,张小毛去背木材,没有扛木头的活儿,她就开着小型农用运输车拉货。为了省钱,她常常买两个馒头应付一整天。她的付出,孩子们都记在心里。2023年,张小毛生日当天,3个孩子为她送上发夹、百合花,还有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妈妈,您虽然没给予我们生命,却给了我们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妈妈,我们永远爱您!”她还不定期带着孩子们去社区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张小毛荣获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526张心亚
张心亚,女,汉族,1947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行政负责人。
张心亚照顾教导智力障碍的女儿50余年,同时帮助更多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用细心耐心书写母爱的伟大。
1973年,张心亚3个月大的女儿由于油漆中毒不幸造成智力障碍。张心亚带着孩子跑遍大江南北求医。除了担心女儿健康,张心亚更担心孩子的将来。几十年如一日,张心亚克服重重困难,一边悉心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一边坚持教女儿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她弯着腰、手把手,几十遍几百遍甚至几千遍地示范。每每看到女儿的进步,她就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帮助女儿走出封闭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社会,张心亚带着女儿前往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阳光之家,并主动加入阳光之家,成为那里的第一个志愿者和第一批“特教老师”,既能多陪伴女儿,又能帮助其他和女儿一样的智力障碍孩子。在阳光之家,她组建了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帮助了很多智力障碍群体。张心亚将其他智力障碍孩子视如己出,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出“家”门,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爱心妈妈”。她把大量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助残事业,带领志愿者们以残障人士的需求为导向,先后服务残障人士和社区居民超50万人次、近50万小时,工作室注册专职志愿者87名,社会志愿者超400名。
2017年初,张心亚被查出胃癌,接受了手术与化疗,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在她回到工作岗位后,风雨无阻地接送妻子上下班。近几年,张心亚的丈夫也遭遇了病痛折磨,如今已无法独立行走。张心亚又承担起照顾丈夫的重担,但丈夫的加油鼓劲让她备受鼓舞。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他们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能翻过山头,看见光明。
张心亚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527张吉莲
张吉莲,女,汉族,1973年12月生,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粉店村村民。
勤劳善良的张吉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婆婆和3位叔叔,6000多个日日夜夜从不言弃,支撑着有4位智力障碍老人的7口之家,用孝和爱撑起几位老人的“一片蓝天”。
在张吉莲1岁半时,母亲撒手人寰,留下她和经常酗酒的父亲,她不得不跟着奶奶和3位叔叔一起生活。3位叔叔的情况比较特殊,都没有儿女,他们对张吉莲视如己出。叔叔们的好,张吉莲一直记在心里。到了适婚年龄,张吉莲的结婚条件就是“男方婚后必须与我一起照顾家中老小”。她的孝心感动了农家小伙凡时德,1996年,两人喜结良缘。2006年、2010年,张吉莲的父亲和奶奶分别过世。看着3位日渐年迈的叔叔,张吉莲没有继续外出务工,毅然把他们接到家里照顾。公公去世后,她又把婆婆接到家里。
婆婆天生腿脚残疾,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不留神就会跌倒,智力相当于两三岁小孩;二叔长期大小便失禁,有时一天换三四次衣物,一个人出去经常会找不着回家的路;三叔身体好些,能帮助做些事,但干的事总是不着边际;小叔时常唱反调,经常把拴好的羊解了,把关好的鸡鸭放了。但张吉莲始终不离不弃,把照顾几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当作自己的分内事。10多年的悉心付出,使几位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也让知情者赞不绝口。而张吉莲总是说:“做不到最好,但我会尽力做好。”
她是叔叔们眼中的好侄女、婆婆眼中的好媳妇,也是儿女眼中的好榜样。在张吉莲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从小就孝顺懂事,一起加入照管老人的行列,这也是张吉莲值得欣慰的事。
张吉莲荣登“中国好人榜”。
528张春梅
张春梅,女,汉族,1971年7月生,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供电分公司变电管理二处副值班员。
张春梅坚持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孩子,把责任心献给电力岗位,用实际行动呵护着一家老小,守护着万家灯火。
因为家庭贫困,身为第七个孩子的张春梅从小被父母送给同村的一对夫妇抚养。成年后,她与蒙古族小伙子德力格尔相识,德力格尔家也有着生父母、养父母4位老人,相同的经历让两个人惺惺相惜。1991年二人喜结连理,双方的4对父母,加上自己的新家,5个家庭相互包容、支持,组成了一个民族融合大家庭。随着儿女的出生、8位老人的日渐衰老,张春梅夫妇开始在5个
<<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