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张冬香
张冬香,女,汉族,1964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艺新街道“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书记。
张冬香坚持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依托“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平台,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做好家风家教建设和家事调解,是有口皆碑的“贴心好妈妈”;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
2017年12月,张冬香在线上创立“红色广播站”,开设《午间学习》《线上学党史》等广播、视频类栏目,每天利用早间、午间、晚间,一分钟语音播放党的方针政策。白天,她忙于调解工作;晚上,照顾长住医院的父亲,但语音宣讲从未中断,已播送2500多天8300多期。
张冬香先后设立冬香家事调解站、家风家教厅、“幸福工坊”心理疏导室等,组织271人成立18支巾帼银发家事调解志愿服务队、1支退役军人调解志愿服务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南水北调绿化带征迁时,几户人家因纠纷不签协议,张冬香以第三方出面与他们商谈,用了一周时间促成签约。同年,柳庄村城中村改造引起纠纷,闻讯赶来的张冬香刚走到门口,就被扔了一兜垃圾。她顾不上委屈,耐心平复村民的情绪,最终调解成功。她戏称调解员要有“铜头、铁嘴、蛤蟆肚、飞毛腿”,要耐得住打、经得起说、受得了委屈。截至目前,调解的家庭、民事纠纷登记在册的有4340余起,成功率达84%,仅张冬香个人参与的家事、民事调解就达1962起,真正起到了“调千家事、暖万人心”的作用。
2020年初,正在医院陪护父亲的张冬香接到街道电话,安排好父亲后,毅然带领“冬香好妈妈工作站”党支部成员和社区老年志愿者到抗疫一线值勤,增强志愿服务力量。2021年7月,焦作遭遇特大暴雨,张冬香主动请缨到防汛一线,组织志愿者参与排水清淤、环境清理、灾后重建等工作。
张冬香荣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38张安才
张安才,男,汉族,197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张安才发起成立久久爱心公益协会,打造“一对一助学”“暖冬行动”“十年援疆援藏”等公益品牌,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以大爱善行谱写奉献之歌。
2017年10月,张安才成立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以下简称“久久协会”),发动民间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为了方便开展公益活动,张安才从省城太原回到吕梁买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自付物业费、水电费等。他联系13个贫困县乡村扶贫工作队,召集志愿者实地调研,想方设法募集物资并及时发放到位,逐步形成“一对一助学”和“敬老暖冬行动”两大精准志愿服务项目。久久协会成立以来,调研慰问困难学校41所,资助困难学生225名,累计慰问老党员、老红军及孤寡老人达2000多人次。
2019年,张安才走进男孩小宇家。小宇父母双亡,和患脑梗的爷爷一起生活。从此,爷孙俩成了张安才心里的牵挂,每年都会去探望几次,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爷爷把张安才当作亲人,十分信任,他说自己去世后要把小宇托付给张安才,因为他相信“张安才是个好人”。女孩小燕曾经是爱心助学的资助对象,受到张安才的感染,她也加入到这份爱心事业中来。参加工作后,小燕将第一份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2021年7月起,久久协会主动参与援藏援疆工作。张安才和志愿者多次驱车赴新疆实地了解情况,为困难学校和学生捐助20多万元的教学物资。2022年1月,张安才牵头举办“久久晋疆心连心,聚爱慈行暖天山”爱心活动,将“吕梁妈妈们”编织的362件毛衣作为节日礼物邮寄到新疆。2023年3月,张安才带领志愿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为他们筹集爱心善款10余万元,用于购买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物品,还为他们打造舞蹈、棋牌等活动室5间。
2023年,吕梁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马拉维首都利隆圭市签署发展友好城市关系备忘录。得知马拉维恩塔加保健中心急需医疗设备,张安才众筹救护车、电器、手术床等医疗物资送往非洲。
张安才荣获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39张志德
张志德,男,汉族,1957年11月生,生前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仁里街居民。
张志德生前热心公益,自费搭建社区爱心驿站,义务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10年间捐款近15万元,先后资助了11名困难大学生。
2018年,张志德与老伴来到三亚定居。2019年6月13日,张志德在三亚市红十字会办理了人体器官、眼角膜、遗体捐献登记。2023年,张志德因病去世,其亲属在红十字会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将他的眼角膜和遗体进行了捐献。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眼角膜将帮助海南两名眼盲患者重见光明;遗体捐献至海南医学院,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助力医学事业发展。
在街坊邻居的印象里,张志德总是用行动把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这家棚顶漏了,那家地漏堵了,张志德二话不说,拿上工具就义务帮忙维修。2010年,他征得街道办同意,在小区院外花费1万多元搭建了“爱心驿站”。在这间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里,放着各种维修工具,居民可以随借随用。同时,张志德还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很快,“爱心驿站”成了大家的暖心港湾,行人会来这里避雨歇脚,环卫工人可以热饭取暖,小朋友能在这里等待家长。2015年,张志德再次征得街道办的同意,自费2万元将小屋扩建到10平方米,为更多人提供帮助。
张志德还关心关爱困难学子,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2006年,张志德从新闻中了解到一名来自青海的困难大学生需要帮助,他立即联系到了该学生所在的学校,给该学生500元生活费,又为其买了新衣服,还在学生饭卡里存了1000元。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用点滴善举诠释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真谛。
张志德入选“海南好人”。
140张连印
张连印,男,汉族,1945年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
张连印从军40年,将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与老伴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回乡20年,在家乡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即使身患癌症,他依然奋斗不止,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
地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张家场村,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回到家乡的张连印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自2004年春天起,张连印开始行动,修路、通电、打井、修渠、整地、育苗。2005年,他自筹资金从东北购买拉运了160万株松树苗,为部队、学校和周边厂矿企业无偿提供了30万株。2007年7月,张家场村被验收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张连印本人也从门外汉成了植树专家,他的林业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2011年,张连印沉浸于植树造林的事业中时,他被确诊肺癌,做了右部肺叶切除手术,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2012年年初,病情刚有好转,他便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回到心心念念的张家场,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2014年5月,张连印种树5000亩的目标成功完成,他当年的承诺终于兑现了。抗癌12年的张连印,每天微笑着面对病魔,扭秧歌、唱歌,出门办事不让人开车送,走路比年轻人还快。
张连印被确诊肺癌时,就想让长子张晓斌“接班”种树,但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一直没张口。2014年12月,病榻上的张连印看着身边的长子,欲言又止。张晓斌看到父亲恳切的目光,毅然选择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做他想做的事。2019年以来,张连印为省市机关、干部学院、国有企业、中小学校、党校义务作报告300多场,受教育人次达3万余人。他还担任了市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员、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右玉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不断培育着新时代的追梦队伍。
张连印荣获“时代楷模”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141陆科肖
陆科肖,男,汉族,1988年7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崇明区消防救援支队新海消防救援站副站长。
陆科肖多年默默资助困难家庭和学生,帮助困难老人,还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被当地群众称为“海岛活雷锋”。
2012年,一封《谢谢陆叔叔圆了我的大学梦》的感谢信和一面写有“海岛活雷锋”的锦旗送到部队的时候,陆科肖的事迹才被众人所知晓。2009年,小黄母亲不幸查出尿毒症晚期,为了给母亲治病,小黄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近60岁的爷爷奶奶也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陆科肖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从每月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他们。2020年小黄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陆科肖得知后,第一时间拿着2000元送到小黄家中,并表示自己会继续资助小黄,让小黄好好读书。小黄爷爷激动地说:“他这些年一直资助我们,买油、买大米,还给我们大人买衣服。我特别感谢小陆同志,对我们帮助很大。”
入伍以后,陆科肖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家庭学子,结对帮扶身患糖尿病和尿毒症的老夫妇,长期照顾90多岁、身患股骨头坏死的老奶奶,陪伴5名孤寡老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还主动联系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陆科肖的引领下,上海市崇明区12个消防队均成立了“海岛雷锋班”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关注青少年成长等七大类志愿服务项目,先后结对帮助18名孤寡老人,资助26名困难学生。2023年9月,陆科肖成立了“火焰蓝”工作室,搭建起为民办实事和典型辐射带动的平台。陆科肖将“雷锋精神”熔铸在行动中,不求回报,默默奉献,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己苦一点不要紧,只要那些在苦海里煎熬的人们能感受到一点温暖,苦也甘心!”
陆科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钻到底的劲头,将自己锤炼成为一名“多面手”,参与处置各类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3000余次,救助被困群众260余人,用热血青春兑现着“火焰蓝”竭诚为民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
陆科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42陈怀炯
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
行医六十余载,陈怀炯治疗患者100余万人次。他将祖传诊所和配方无偿捐给当地政府,带出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医疗骨干,推动陈氏骨科医术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
多年来,陈怀炯保持着和衣而眠的习惯,以便随时接诊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退休近20年来仍然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2017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成立“名中医工作室”,他带领36名该工作室的医务人员每天诊治门诊患者1500余名。
在陈怀炯的一再坚持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挂号费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仅此一项,2023年帮助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00万元以上。他运用祖传秘方结合现代医药,研制出陈氏膏、散、丸、酒剂系列药物,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60多年来,他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50万元以上,赠送研发的膏药1万余片。目前,医院已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
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家规,先后把家传医术传授给460余名医学骨科后辈。他的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小夹板固定术”,让很多患者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他在医院增加藏语提示牌,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他推动医院同甘孜、凉山等地衔接,投入20万元资金开通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同周边众多医院组建骨科联盟,目前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带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陈怀炯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gaogzhong.ljyz.com.cn 高三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